Hot Search Terms

大暑

一、大暑節氣的由來與意義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通常出現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大暑的「大」字意味著炎熱程度達到極致,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根據香港天文台的數據,香港在大暑期間的平均氣溫可達32°C以上,相對濕度更經常超過80%,形成典型的「蒸籠」天氣。

從氣候特徵來看,大暑不僅高溫,還伴隨著高濕度,這種「濕熱交加」的環境容易使人體感到悶熱不適。傳統農諺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形象地描述了大暑時節的氣候特點。在這種環境下,人體出汗增多,新陳代謝加快,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和調節體溫,很容易出現中暑、脫水等健康問題。

在傳統文化中,大暑具有重要地位。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這不僅反映了自然界的變化,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在農事方面,大暑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期,農民需加強田間管理;在養生方面,則強調「春夏養陽」,注重清熱祛濕。

二、大暑養生的重要性

大暑時節養生之所以重要,主要源於此時特殊的氣候條件對人體造成的雙重壓力。高溫會加速人體水分流失,據香港衛生署統計,每年夏季因熱相關疾病就診的人次中,約有35%發生在大暑前後。而高濕度則會影響汗液蒸發,使體溫調節機制受阻,增加熱衰竭風險。

若不注重大暑養生,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 中暑:輕則頭暈噁心,重則昏迷休克
  • 腸胃不適:濕熱環境易滋生細菌,導致腹瀉
  • 心血管負擔:高溫使血管擴張,增加心臟負荷
  • 皮膚問題:濕疹、痱子等皮膚病高發
  • 情緒煩躁:炎熱影響睡眠質量,易引發情緒波動

中醫理論認為,大暑時節人體陽氣外發,陰氣內伏,此時養生應著重清熱、祛濕、養心,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現代醫學也證實,科學的夏季養生能有效預防熱相關疾病,提升整體健康狀態。

三、大暑飲食養生:吃對食物,清熱解暑

大暑飲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開胃為原則。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推薦,此時宜多食用性質寒涼或平和的食材,如: 腸易激綜合症

食物類別 推薦食材 功效
穀物類 綠豆、薏仁、赤小豆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蔬菜類 冬瓜、苦瓜、絲瓜 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水果類 西瓜、梨子、椰子水 補充水分、降火潤燥

同時應避免油膩、辛辣、燥熱食物,如燒烤、油炸食品、辣椒等,這些食物會加重體內濕熱。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大暑期間每日飲水量應達到2-3公升,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飲品,補充隨汗液流失的礦物質。

以下推薦三道適合大暑的養生食譜:

  1. 綠豆薏仁湯:綠豆50克、薏仁30克洗淨浸泡2小時,加水煮至軟爛,可加少量冰糖調味。此湯品清熱解毒,特別適合皮膚易出油長痘者。
  2. 冬瓜排骨湯:冬瓜500克切塊,與排骨300克、薏仁20克同煮,最後加少量鹽調味。此湯利水消腫,適合易水腫體質。
  3. 苦瓜炒蛋:苦瓜切片用鹽醃製去苦味,與雞蛋同炒。這道菜清熱明目,適合長期用眼過度者。

四、大暑起居養生:調整作息,避免中暑

大暑時節的起居養生應順應自然規律,做到「夜臥早起」。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夏季最佳入睡時間為晚上10點至11點,此時人體褪黑激素開始分泌,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建議成年人保證7-8小時睡眠,午間可小憩20-30分鐘,但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夜間睡眠。

在活動安排上,應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這段日照最強的時段進行戶外活動。若必須外出,應做好防曬措施:

  • 佩戴寬邊帽和太陽眼鏡
  • 使用SPF30以上的防曬霜
  • 穿著淺色、寬鬆的棉質衣物
  • 隨身攜帶飲用水

室內環境調節同樣重要。香港機電工程署建議,夏季空調溫度宜設定在24-26°C,並保持適當通風。使用空調時應注意:

  • 避免直接對人吹風
  • 定期清洗過濾網
  • 配合使用風扇促進空氣循環
  • 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8°C

對於不便使用空調的家庭,可採用傳統降溫方法:

  • 白天拉上窗簾阻隔陽光
  • 地面灑水利用蒸發吸熱
  • 放置綠植調節微環境
  • 使用涼蓆、竹枕等降溫寢具

五、大暑情志養生:保持心平氣和,舒緩情緒

中醫認為「暑易傷心」,大暑時節高溫易導致心火旺盛,表現為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香港心理衛生會的調查顯示,夏季情緒障礙的發生率比平時高出20%,這與高溫影響神經系統功能有關。

調節情緒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 靜坐冥想:每天早晚各練習10-15分鐘,專注於呼吸,有助平復心情。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研究證實,規律冥想能降低壓力激素水平。
  • 培養興趣:書法、繪畫、園藝等靜態活動能轉移注意力,緩解焦躁。
  • 社交互動:與親友交流分享,避免獨處時過度思慮。
  • 音樂療法:聆聽節奏舒緩的古典音樂或自然音效,有助穩定情緒。

中醫養生還推薦一些安神食材,如蓮子、百合、酸棗仁等,可煮粥或泡茶飲用。香港註冊中醫師李明建議,容易心煩者可飲用「雙花茶」:金銀花、菊花各5克,沸水沖泡代茶飲,有清心除煩之效。

六、大暑運動養生:適度運動,強身健體

大暑時節運動養生的原則是「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香港體育學院建議,夏季運動應注意以下要點:

運動類型 推薦時段 強度控制 補充建議
游泳 上午9點前或下午4點後 每次30-45分鐘 游泳前後各飲200ml水
瑜伽 早晨或傍晚 以舒展動作為主 避免高溫瑜伽
散步 日出後或日落前 步速適中 選擇林蔭道

運動時應特別注意補水,建議採用「少量多次」原則,每15-20分鐘補充100-150ml水分。香港運動醫學學會提醒,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

  • 頭暈目眩
  • 肌肉痙攣
  • 噁心嘔吐
  • 心跳過速

對於中老年人,推薦練習「八段錦」或「太極拳」等傳統養生功法,這些運動強度適中,又能調節呼吸、疏通經絡。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規律練習太極拳可改善夏季心肺功能,提升耐熱能力。

七、大暑穴位按摩:疏通經絡,緩解不適

中醫穴位按摩是大暑養生的重要輔助手段。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證的三個常用保健穴位如下:

  1.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近第二掌骨中點處。按摩此穴可清熱解表,緩解頭痛、發熱等症狀。方法是用拇指按壓,每次3-5分鐘,每日2-3次。
  2. 足三里穴:膝蓋外側凹陷下3寸(約四橫指)。此穴健脾祛濕,增強免疫力。可用艾條溫灸或拇指按揉,每次5分鐘。
  3. 內關穴: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約三橫指),兩筋之間。按摩可寧心安神,緩解心悸、失眠。建議睡前用拇指按壓3分鐘。

穴位按摩注意事項:

  • 力度適中,以有酸脹感為宜
  • 皮膚破損或發炎處不宜按摩
  • 孕婦、嚴重慢性病患者應諮詢醫師
  • 按摩前後可飲溫水促進代謝

香港註冊中醫師陳大文推薦「夏季養生按摩法」:每日晨起後,先用拇指按揉合谷穴3分鐘,再從上至下輕拍兩側手臂內側(心包經循行路線)各30次,最後按摩足三里穴5分鐘,此法有助疏通經絡,預防暑熱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