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TA):守護心臟健康的利器
一、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TA)是什麼?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TA)是一種利用電腦斷層掃描(CT)技術,結合顯影劑注射,來評估冠狀動脈健康狀況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這種檢查能夠清晰地顯示冠狀動脈的結構與血流情況,幫助醫師診斷冠狀動脈疾病(CAD)。 1.1 CTA的原理與優勢 CTA的原理是通過高速旋轉的X光管...

一、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TA)是什麼?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TA)是一種利用電腦斷層掃描(CT)技術,結合顯影劑注射,來評估冠狀動脈健康狀況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這種檢查能夠清晰地顯示冠狀動脈的結構與血流情況,幫助醫師診斷冠狀動脈疾病(CAD)。
1.1 CTA的原理與優勢
CTA的原理是通過高速旋轉的X光管和多排偵測器,捕捉心臟和冠狀動脈的橫斷面影像,再經由電腦重組成立體圖像。相較於傳統的心導管檢查,CTA具有以下優勢:
- 非侵入性:無需插入導管,僅需靜脈注射顯影劑。
- 快速:檢查時間通常僅需10-15分鐘。
- 高解析度:可清晰顯示血管狹窄、斑塊等病變。
1.2 與傳統心導管檢查的比較
傳統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造影)雖然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黃金標準,但屬於侵入性檢查,可能伴隨較高的風險(如出血、感染等)。CTA則提供了更安全的替代方案,尤其適合初步篩查或低風險患者。然而,CTA對於嚴重鈣化血管的判讀可能受限,此時仍需依賴心導管檢查。
二、 哪些人適合做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
CTA並非適用於所有人,以下族群特別適合接受此項檢查:
2.1 高風險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者)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心血管疾病是香港第二大死因,其中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吸菸是主要風險因素。這些族群若出現疑似心臟病症狀,CTA可作為早期診斷工具。
2.2 胸悶、胸痛等疑似心絞痛症狀者
胸悶或胸痛可能是心絞痛的表現,CTA能快速排除冠狀動脈狹窄的可能性,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
2.3 心臟手術前評估
對於需要進行心臟手術(如瓣膜置換)的患者,CTA可提供冠狀動脈的詳細解剖資訊,協助外科醫師制定手術計劃。
三、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的準備與流程
接受CTA檢查前,患者需做好以下準備:
3.1 檢查前的飲食與藥物調整
通常需禁食4-6小時,但可飲用少量水。糖尿病患者需與醫師討論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的調整。
3.2 如何配合檢查呼吸
檢查過程中,技術人員會指示患者屏住呼吸約10-15秒,以減少影像模糊。 ct檢查
3.3 顯影劑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CTA使用的顯影劑多為碘劑,少數人可能對其過敏。檢查後應多喝水以加速顯影劑代謝。
四、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的優缺點
CTA雖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4.1 非侵入性檢查的優勢
如前所述,CTA避免了侵入性檢查的風險,且恢復時間短。
4.2 輻射劑量的考量
一次CTA的輻射劑量約為5-15毫西弗(mSv),相當於自然背景輻射的2-5年暴露量。低劑量技術的發展已逐步降低此風險。
4.3 對於嚴重鈣化血管的限制
鈣化斑塊可能干擾影像判讀,此時需結合其他檢查方法。
五、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的結果判讀
CTA的結果通常由放射科醫師判讀,並分為以下等級:
5.1 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分級
- 輕度狹窄:<50%,通常建議藥物治療。
- 中度狹窄:50-70%,需進一步評估。
- 重度狹窄:>70%,可能需心導管介入或手術。
5.2 如何與醫師討論檢查結果
患者應詳細詢問狹窄的位置、嚴重程度及後續治療選項。
5.3 後續治療建議(藥物、手術等)
根據結果,醫師可能建議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治療(如抗血小板藥物),或轉介至心臟外科。
六、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的最新進展
近年來,CTA技術持續進步:
6.1 低劑量CTA技術
新型CT設備已能將輻射劑量降至1-3 mSv,接近胸部X光的水平。 ct 心臟掃描
6.2 人工智慧在CTA影像判讀的應用
AI算法可快速標記可疑病變,提高診斷效率與準確性。
七、 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的費用與健保給付
在香港,CTA的費用約為港幣8,000-15,000元,部分私立醫院可能提供套餐優惠。目前香港公立醫院僅對特定條件患者提供補助,一般需自費或透過私人保險給付。 ct電腦掃描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p_100/format,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