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積水:成因、症狀與治療全攻略
一、什麼是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是指中耳腔內積聚非化膿性液體的病症,這種液體可能是稀薄如水或黏稠如膠,因此又被稱為「膠耳」。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顯示,約有8成學齡前兒童曾經歷過中耳積水,其中以2至5歲幼兒最為常見。中耳腔是一個充滿空氣的空間,正常情況下應保持乾燥,但當...

一、什麼是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是指中耳腔內積聚非化膿性液體的病症,這種液體可能是稀薄如水或黏稠如膠,因此又被稱為「膠耳」。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顯示,約有8成學齡前兒童曾經歷過中耳積水,其中以2至5歲幼兒最為常見。中耳腔是一個充滿空氣的空間,正常情況下應保持乾燥,但當咽鼓管功能異常時,就會導致液體無法正常排出而形成積水。
(一) 定義與基本概念
中耳積水的特徵是在沒有急性感染症狀的情況下,中耳腔內持續存在液體積聚。這些液體通常無菌,但會影響聽力傳導功能。與急性中耳炎不同,中耳積水患者通常不會出現劇烈耳痛、發燒等急性炎症反應。香港耳鼻喉科統計數據表明,每年約有15%的兒童因持續性中耳積水需要接受專科治療。這種病症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聽力受損、語言發展遲緩等長期影響。
(二) 中耳的結構與功能簡介
中耳位於外耳與內耳之間,是一個約1-2毫升的密閉空間,主要包含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和咽鼓管開口。咽鼓管連接中耳與鼻咽部,具有三大重要功能:維持中耳氣壓平衡、排出中耳分泌物、防止鼻咽部細菌逆行感染。當咽鼓管因各種原因發生阻塞或功能障礙時,中耳內的氣體被組織吸收形成負壓,導致組織液滲出而形成中耳積水。兒童的咽鼓管較成人短而平直,管腔較窄,這是兒童更容易發生中耳積水的重要解剖因素。
二、中耳積水的成因
中耳積水的形成機制複雜,通常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超過70%的中耳積水病例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了解這些成因有助於採取針對性預防措施,降低發病風險。以下將詳細分析各類致病因素:
(一) 咽鼓管功能障礙:原理、常見原因
咽鼓管功能障礙是中耳積水最常見的成因,約佔所有病例的85%。正常情況下,咽鼓管會定期開放以平衡中耳與外界氣壓。當咽鼓管因下列原因無法正常運作時,就會導致中耳積水:
- 感冒與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黏膜腫脹會阻塞咽鼓管開口,香港冬季流感高峰期時,中耳積水就診率會增加約40%
- 過敏性鼻炎:過敏反應導致鼻咽部組織水腫,影響咽鼓管通氣功能
- 氣壓急劇變化:如飛機起降、潛水時,若未能及時平衡中耳壓力
- 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咽鼓管周圍組織,引起炎症反應
(二) 細菌或病毒感染
急性中耳炎後約有30-40%患者會發展為中耳積水。病原體產生的生物膜附着於中耳黏膜,持續刺激組織分泌液體。常見的致病微生物包括:
- 細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
- 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
這些微生物不僅直接損傷中耳黏膜,還會引發持續性炎症反應,導致咽鼓管功能長期受損。
(三)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以下因素也會增加中耳積水風險:
- 腺樣體肥大:位於鼻咽部的腺樣體組織過度增生,直接壓迫咽鼓管開口。兒童腺樣體肥大是中耳積水的重要風險因素,約佔兒童病例的25%
- 鼻竇炎: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增多,容易逆流至中耳腔
- 顱顏結構異常:如唇顎裂患者咽鼓管結構異常,中耳積水發生率高達90%
-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更容易發生反覆感染
- 環境因素:二手菸暴露會損傷呼吸道纖毛功能,增加中耳積水風險
三、中耳積水的症狀
中耳積水的症狀表現多樣,且兒童與成人有所不同。由於症狀通常不明顯,許多患者就診時積水已存在數週甚至數月。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調查發現,平均每位中耳積水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需時約2.3個月。以下是常見症狀的詳細說明:
(一) 聽力下降:程度、表現形式
聽力下降是最主要的症狀,通常表現為輕至中度傳導性聽力損失(約25-40分貝)。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特徵:
- 聽聲音模糊:如同隔著一層水聽聲音
- 要求重複說話:經常要求他人重複剛說過的話
- 電視音量調大:不自覺地將電子設備音量調高
- 環境中定位困難:在嘈雜環境中理解 speech 困難
聽力下降程度與積水量和黏稠度相關,黏稠的「膠耳」通常導致更明顯的聽力損害。
(二) 耳鳴
約30%患者會出現耳鳴,通常描述為:
- 低頻嗡嗡聲:類似機器運轉的聲音
- 流水聲:頭部轉動時感覺耳內有液體流動
- 搏動性耳鳴:與心跳同步的搏動感
耳鳴通常在夜晚或安靜環境中更加明顯,可能影響睡眠質量。
(三) 耳悶脹感
超過80%患者會感到耳內悶脹或壓力感,具體表現為:
- 耳朵堵塞感:如同游泳後耳朵進水的感覺
- 自我聽聲增強:聽自己說話聲音特別響亮(自聽增強)
- 平衡感輕微受影響:少數患者會感到輕微頭暈或不穩
(四) 兒童常見症狀
幼兒往往無法準確描述不適,家長需觀察以下行為變化:
- 頻繁抓耳朵:不自主地拉扯或摩擦耳廓
- 注意力不集中:因聽力下降導致課堂注意力分散
- 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期持續中耳積水可能影響語言學習
- 行為改變:變得煩躁、易怒,睡眠不安穩
- 學業成績下降:學齡兒童可能因聽課困難導致成績退步
香港衛生署建議,若兒童出現上述症狀持續兩週以上,應盡快安排聽力評估。
四、中耳積水的診斷
中耳積水的診斷需要結合多種檢查方法,香港耳鼻喉科專科診所通常採用階梯式診斷流程。正確的診斷不僅能確認中耳積水的存在,還能評估其嚴重程度和可能成因,為治療提供依據。
(一) 病史詢問與檢查
醫師會詳細詢問以下信息:
- 症狀持續時間:急性(3週內)、亞急性(3週至3個月)或慢性(超過3個月)
- 聽力變化特徵:聽力下降的模式和程度
- 相關病史:近期上呼吸道感染、過敏史、中耳炎病史
- 環境因素:二手菸暴露、托兒所就讀情況等
- 發展里程碑(兒童):語言發展和學習情況
(二) 耳鏡檢查
耳鏡檢查是初步評估中耳狀態的重要工具,醫師會觀察:
- 鼓膜顏色:正常為珍珠灰色,中耳積水時可能呈現琥珀色、藍色或渾濁
- 鼓膜位置:積水時鼓膜常內陷,光錐變形或消失
- 液體平面或氣泡:有時可透過鼓膜看到液體平面或小氣泡
- 鼓膜活動度:使用氣動耳鏡加壓時,鼓膜活動度降低
(三) 聽力檢查
根據患者年齡選擇合適的聽力檢測方法:
| 檢查類型 | 適用年齡 | 檢測內容 | 中耳積水典型表現 |
|---|---|---|---|
| 行為觀察測聽 | 6個月以下 | 觀察對聲音的行為反應 | 對輕柔聲音反應減弱 |
| 遊戲測聽 | 2-5歲 | 通過遊戲方式檢測聽閾 | 低頻聽力下降明顯 |
| 純音聽力檢查 | 5歲以上 | 測定各頻率聽閾 | 傳導性聽力損失,氣骨導差≥15分貝 |
| 語音測聽 | 合作兒童及成人 | 語音辨識能力 | 安靜環境正常,嘈雜環境下降 |
(四) 鼓室圖檢查
鼓室圖是診斷中耳積水的黃金標準,通過測量鼓膜順應性評估中耳功能:
- B型曲線:平坦曲線,表示中耳內有液體積聚,診斷中耳積水的特異性達90%
- C型曲線:峰值負壓超過-150 daPa,表示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負壓
- 靜態順應性:中耳積水時順應性降低(<0.3 ml)
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鼓室圖檢查對中耳積水的診斷準確率可達95%以上。
五、中耳積水的治療方法
中耳積水的治療需根據患者年齡、症狀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病因制定個體化方案。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通常遵循階梯式治療原則,從保守治療開始,必要時再考慮手術介入。
(一)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相關病因和症狀:
- 抗生素:僅在合併急性感染時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是首選,療程通常7-10天
- 鼻用類固醇噴劑:如氟替卡松、莫米松,可減輕鼻咽部黏膜水腫,改善咽鼓管功能,需連續使用4-8週
- 口服抗組織胺:適用於過敏性鼻炎患者,可減少鼻咽部分泌物
- 黏液溶解劑:如乙酰半胱氨酸,有助於稀釋中耳積液,促進排出
- 口服類固醇:短期使用潑尼松龍可減輕中耳黏膜炎症,但需嚴格掌握適應症
香港藥劑師學會提醒,不建議常規使用減充血劑治療中耳積水,因效果有限且可能引起副作用。
(二) 鼓膜穿刺術
鼓膜穿刺術既是診斷方法也是治療手段,適用於:
- 診斷性穿刺:抽取中耳液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測試
- 治療性穿刺:引流積液,迅速改善聽力
- 頑固性積水:藥物治療無效的持續性積水
手術在局部麻醉(成人)或全身麻醉(兒童)下進行,使用細針穿刺鼓膜抽吸液體。術後鼓膜通常在一週內自行癒合,但有10-20%患者可能因積水復發需要重複穿刺。
(三) 鼓室置管術(通氣管)
鼓室置管術是治療慢性或復發性中耳積水的標準手術,香港每年約有3000例兒童接受此手術。
-
適應症:
- 雙側中耳積水持續3個月以上伴聽力損失
- 單側積水持續6個月以上
- 反覆急性中耳炎(半年≥3次或1年≥4次)
- 已出現語言發展遲緩或學習困難
- 手術過程:全身麻醉下,在鼓膜前下象限作小切口,吸除中耳積液後置入通氣管。通氣管通常由矽膠或不鏽鋼製成,直徑約1-2毫米,形狀多樣(如扣鈕式、T型管等)。手術時間約15-30分鐘,多數患者可當日出院。
-
術後護理:
- 保持耳道乾燥,洗澡和游泳時使用耳塞
- 定期門診隨訪,檢查通氣管通暢性
- 避免用力擤鼻涕,預防感染
- 通氣管通常留置6-18個月後自行脫出,少數需手術取出
(四) 其他治療
針對特定病因的輔助治療方法:
- 腺樣體切除術:適用於腺樣體肥大患者,特別是有鼻塞、張口呼吸症狀的兒童。香港研究顯示,腺樣體切除合併鼓膜切開術治療中耳積水的成功率達85%
- 過敏原免疫療法:對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脫敏治療
- 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新興治療方法,通過球囊擴張狹窄的咽鼓管,香港部分私立醫院已引進此技術
- 自通氣練習:指導患者進行咽鼓管自行通氣訓練(如Valsalva動作)
六、中耳積水的預防
預防中耳積水需從多方面著手,香港衛生署針對不同風險因素提出以下預防建議:
(一) 預防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是中耳積水最常見的誘因,預防措施包括:
- 接種疫苗:按時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
-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水徹底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洗手液
- 避免接觸患者:流感季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
- 增強免疫力: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
(二) 避免接觸過敏原
針對過敏性體質患者的預防措施:
- 室內環境控制:使用防蟎寢具、保持室內濕度50%以下、定期清潔空調濾網
- 避免過敏原:遠離花粉、黴菌、寵物皮屑等常見過敏原
- 飲食管理:避免已知的食物過敏原
- 空氣淨化:使用HEPA濾網空氣淨化器
(三) 保持鼻腔清潔
良好的鼻腔衛生有助於維持咽鼓管功能:
- 正確擤鼻涕:一次一侧鼻孔,避免過度用力
- 鼻腔沖洗:使用生理鹽水噴鼻或洗鼻器清潔鼻腔
- 鼻用噴劑:過敏季節預防性使用鼻用類固醇
- 蒸汽吸入:有助於稀釋鼻腔分泌物,促進排出
(四) 戒菸
吸煙和二手菸暴露是中耳積水的重要風險因素:
- 直接損害:菸草中的有害物質損傷呼吸道纖毛功能
- 增加感染風險:吸煙者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比非吸煙者高30%
- 影響兒童:父母吸煙的兒童中耳積水風險增加1.5倍
- 戒菸資源:香港衛生署戒菸熱線(1833 183)提供免費戒菸諮詢
七、結論與建議
中耳積水是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疾病,特別是兒童患者可能因無法準確表達不適而延誤診治。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兒童聽力保健指南建議,家長應關注兒童的聽力行為變化,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對於持續性中耳積水,現代醫學有多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從藥物治療到手術介入,可根據個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預防勝於治療,通過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過敏、避免感染等措施,可顯著降低中耳積水的發生風險。已確診的患者應定期隨訪,監測聽力變化和中耳狀況,防止長期併發症。香港醫院管理局提醒市民,中耳積水若能得到及時適當的處理,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聽力可完全恢復正常。若您或家人出現疑似中耳積水症狀,建議盡早諮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獲得專業診斷和個體化治療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