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Terms

小腸氣手術

一、什麼是小腸氣?

小腸氣在醫學上稱為「疝氣」,是指體內器官或組織離開原本應在的位置,穿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最常見的類型是腹部疝氣,其中以小腸通過腹壁缺損最為普遍。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全港每年約有5,000例小腸氣手術,其中腹股溝疝氣佔總病例的75%以上,是普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

小腸氣的形成主要與腹壁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力增高兩大因素有關。當腹壁肌肉因老化、受傷或先天缺陷變得薄弱時,腹腔內的小腸或其他組織便可能從薄弱處突出,形成肉眼可見的隆起。這種隆起在平躺時通常會消失,但在站立、咳嗽或用力時會重新出現,成為判斷小腸氣的重要特徵。

小腸氣的種類

  • 腹股溝疝氣: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疝氣病例的70%。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8倍,可分為直接型與間接型。此類疝氣好發於腹股溝區域,可能延伸至陰囊或大陰唇
  • 臍疝氣:發生在肚臍周圍,常見於嬰兒、肥胖者或多產婦女。嬰兒臍疝氣多數會在2歲前自行癒合,成人則通常需要小腸氣手術介入
  • 切口疝氣:發生於過去手術切口處,因傷口癒合不良導致。根據香港外科醫學院數據,約有10-15%的腹部手術患者可能發展出切口疝氣
  • 股疝氣:較少見但危險性高,好發於女性,疝氣囊通過股管突出,容易發生嵌頓或絞窄,需及時進行小腸氣手術

值得注意的是,小腸氣不會自行癒合,且隨時間推移缺損可能逐漸擴大。香港衛生署建議,一旦確診小腸氣,應及早評估小腸氣手術的必要性,避免併發症發生。

二、小腸氣的成因

小腸氣的成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大類,了解這些成因有助於預防和及時治療。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約60%的小腸氣病例與多重因素相關,而非單一原因造成。

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小腸氣主要與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缺陷有關。在男性胎兒發育期間,睪丸會從腹腔下降至陰囊,這個過程會形成一個稱為「腹股溝管」的通道。正常情況下,這個通道應該在出生前後閉合,但若閉合不全,就會留下薄弱點,形成間接型腹股溝疝氣。這也是為什麼男性發生小腸氣的機率遠高於女性的主要原因。

臍疝氣在新生兒中也很常見,這是因為肚臍周圍的腹壁肌肉在出生後尚未完全閉合。大多數嬰兒的臍疝氣會在腹壁肌肉逐漸強壯後自然消失,但若到2歲後仍未改善,就可能需要考慮小腸氣手術治療。

後天性因素

後天因素導致的小腸氣通常與腹壁強度減弱和腹內壓力增加有關:

  • 長期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或吸煙引起的持續咳嗽會反覆增加腹腔壓力,逐漸削弱腹壁肌肉。香港胸肺基金會數據顯示,長期吸煙者發生小腸氣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出3倍
  • 便秘與排便用力:習慣性便秘或排便時過度用力會顯著增加腹內壓力。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每日攝取25-30克膳食纖維,以維持腸道健康,降低小腸氣風險
  • 懷孕與生產:懷孕期間增大的子宮會拉伸並削弱腹部肌肉,同時增加腹腔壓力。多產婦女發生臍疝氣和腹股溝疝氣的風險明顯較高
  • 肥胖:過多的腹部脂肪不僅增加腹腔壓力,還會削弱腹壁肌肉的強度。香港衛生署2022年數據顯示,BMI超過30的肥胖人士發生小腸氣機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5倍
  •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腹壁組織自然退化,膠原蛋白合成減少,肌肉強度下降。60歲以上長者小腸氣發生率是年輕人的5倍

其他可能原因

除了上述常見原因外,某些特殊情況也可能誘發小腸氣:

舉重運動員或需要經常搬運重物的工作者,因長期腹部用力而增加小腸氣風險。過去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手術切口處可能形成薄弱區域。此外,腹水患者、前列腺肥大導致排尿困難的男性,以及有家族小腸氣病史的人士,都屬於高風險群體。對於這些高風險人群,定期檢查和必要時的小腸氣手術評估顯得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小腸氣的成因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香港外科醫學會建議,具有多重風險因素的人士應特別留意小腸氣的早期症狀,並及時就醫檢查。

三、小腸氣的症狀

小腸氣的症狀表現多樣,從完全無症狀到嚴重不適都有可能。了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避免併發症發生。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約有20%的小腸氣患者最初並未意識到自己患病,直到症狀變得明顯或發生併發症才就醫。

腹股溝或腹部出現隆起

最典型的小腸氣症狀是在腹股溝或腹部出現可復性隆起,這個隆起在站立、咳嗽或用力時會變得明顯,平躺時則通常會消失或縮小。隆起的尺寸可能從幾公分到十幾公分不等,初期可能只有輕微突出,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大。

不同類型的小腸氣隆起位置各異:腹股溝疝氣通常出現在腹股溝區域,可能延伸至陰囊;臍疝氣則集中在肚臍周圍;切口疝氣則出現在過去的手術疤痕處。這種隆起在觸摸時通常感覺柔軟,按壓時可能會有「咕嚕」聲,這是因為腸氣在疝氣囊內移動所致。

站立或用力時症狀加重

小腸氣症狀與腹內壓力密切相關,通常在以下情況下會明顯加重:

  • 站立時:重力會使腹腔內容物更容易進入疝氣囊
  • 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時:這些動作會瞬間增加腹內壓力
  • 排便用力時:特別是便秘患者症狀會更明顯
  • 搬運重物或運動時:腹部肌肉收縮增加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可能只在特定活動時才注意到症狀,這使得小腸氣在早期容易被忽略。香港外科醫生通常建議患者留意這些與活動相關的症狀變化,作為診斷參考。

疼痛或不適感

小腸氣引起的疼痛程度因人而異,從輕微不適到劇烈疼痛都有可能。疼痛通常表現為:

鈍痛或牽拉感,特別是在疝氣突出的區域;灼熱感或刺痛感,可能隨著活動而加劇;腹股溝區域的沉重感或壓力感。當小腸氣發生嵌頓時,疼痛會突然加劇並持續不斷,這屬於醫療急症,需要立即就醫並可能需緊急小腸氣手術。

根據香港急症醫學院的數據,約有15%的小腸氣患者會發生嵌頓或絞窄,其中以股疝氣風險最高。這類併發症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腸道壞死,危及生命。

其他可能症狀

除了典型症狀外,小腸氣還可能伴隨其他表現:

  • 消化不良、腹脹或食慾不振
  • 噁心、嘔吐(特別是在發生嵌頓時)
  • 排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困難
  • 疝氣部位皮膚發紅、發熱(表示可能發生炎症)

值得注意的是,嬰兒和幼兒的小腸症狀可能表現為哭鬧不安、餵食困難或腹部脹氣。年長者則可能將小腸氣引起的不適誤認為其他問題,如關節炎或肌肉拉傷。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建議,一旦發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評估。早期診斷和適時的小腸氣手術介入,可以避免併發症並提高治療效果。

四、小腸氣的診斷

小腸氣的診斷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需要結合臨床評估和必要的檢查手段。準確的診斷不僅能確認小腸氣的存在,還能評估其類型、大小和潛在風險,為後續治療方案提供依據。香港醫管局指南強調,完整的小腸氣評估應包括病史詢問、身體檢查和選擇性影像學檢查三個部分。

身體檢查

身體檢查是小腸氣診斷的首要步驟,具有成本低、即時性高的優點。經驗豐富的醫生通過仔細的身體檢查,能夠診斷大多數小腸氣病例。檢查過程通常包括:

視診:醫生會要求患者站立並咳嗽或用力,觀察是否有明顯隆起出現。不同體位下的比較有助於發現間歇性出現的小腸氣。觸診:醫生會輕輕觸摸可疑區域,評估疝氣囊的大小、內容物和可復性。對於腹股溝疝氣,醫生可能會進行「手指觸診」,通過腹股溝管評估缺損大小。

特殊檢查手法:包括要求患者平躺時評估疝氣是否可回復;咳嗽衝擊感測試;疝氣環大小評估等。這些檢查有助於區分小腸氣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並為後續的小腸氣手術規劃提供重要參考。

影像學檢查

當身體檢查結果不明確或需要進一步評估時,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影像學檢查:

檢查類型 適用情況 優勢 注意事項
腹部超音波 初篩檢查、兒童患者、肥胖患者 無輻射、動態評估、價格實惠 操作者依賴性高,對小型疝氣敏感度有限
電腦斷層掃描(CT) 複雜疝氣、術前評估、復發性疝氣 詳細解剖結構、評估疝氣內容物 有輻射暴露,費用較高
磁力共振(MRI) 運動員腹股溝疼痛鑑別診斷 優異軟組織對比度、無輻射 檢查時間長,費用高昂

根據香港放射科醫學院指南,超音波是大多數小腸氣首選的影像學檢查,其準確率可達85-90%。對於計劃接受小腸氣手術的複雜病例,CT掃描能提供更詳細的解剖信息,幫助外科醫生規劃手術路徑和修復方式。

診斷注意事項

在小腸氣診斷過程中,有幾個重要事項需要特別注意:

鑑別診斷:小腸氣需要與其他腹股溝和腹部疾病區分,包括腫大的淋巴結、脂肪瘤、血腫、睾丸疾病(如精索靜脈曲張)以及婦科問題。詳細的病史和仔細的體格檢查是正確鑑別的關鍵。

雙側評估:約有15-20%的腹股溝疝氣患者存在雙側病變,但一側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對於高風險患者,即使只有單側症狀,也應評估對側情況,特別是在考慮小腸氣手術時。

併發症評估:診斷過程中必須評估是否存在嵌頓或絞窄的跡象,這些情況表現為劇烈疼痛、疝氣無法回復、局部皮膚變化以及全身症狀如發燒和心跳加速,需要緊急處理。

香港外科醫學會強調,小腸氣的診斷不僅要確認疾病存在,還應全面評估患者的整體狀況,包括年齡、職業、活動水平、合併疾病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治療決策。對於確診的小腸氣,醫生應詳細解釋病情、治療選項(包括觀察、使用疝氣帶或小腸氣手術)以及各種選擇的利弊,幫助患者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隨着醫學技術進步,小腸氣手術已越來越微創和安全。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近年日間小腸氣手術比例已超過60%,大多數患者可在手術當天回家,恢復期也大幅縮短。然而,選擇何時進行小腸氣手術以及採用何種手術方式,仍需根據個別情況由專業醫生評估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