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Terms

腸鏡

什麼是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在現代醫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種利用可彎曲的內視鏡深入人體大腸進行直接觀察的診斷方式。這種檢查的精密程度令人驚嘆,醫師能透過直徑約1.3公分的軟管前端高清鏡頭,將結腸黏膜的細微變化盡收眼底。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大腸癌已連續多年位居香港常見癌症第二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而透過定期腸鏡篩檢,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達30%以上。

腸鏡檢查的核心價值在於其預防與早期診斷的雙重功能。當醫師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息肉時,能立即透過內視鏡附屬的器械通道進行切除,這種「檢查即治療」的特性,使腸鏡成為對抗大腸癌的利器。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大腸癌都是由良性息肉經過5-10年時間逐漸癌化而形成,這為早期介入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關於適用對象,以下族群應特別重視腸鏡檢查:首先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若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其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3倍;其次是年齡因素,香港衛生署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另外,出現持續性排便習慣改變、血便、不明原因腹痛或體重減輕等症狀者,也應立即安排檢查。近年來,年輕族群大腸癌發生率有上升趨勢,因此若有危險因子,建議提前至40歲開始篩檢。

腸鏡檢查前的準備

腸鏡檢查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檢查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完善。其中飲食控制是首要關鍵,通常在檢查前2-3天就需開始低渣飲食。這種飲食法的核心目的是減少食物中無法被消化吸收的纖維質,具體實施方式包括:選擇白飯、白麵包等精製穀物,避免全麥製品;食用去皮去籽的熟軟水果如香蕉、木瓜;選擇嫩而無筋的肉類和豆製品;嚴格避免高纖蔬菜、堅果、種子和乳製品。這樣的飲食安排能大幅減少腸道中的食物殘渣,為後續的清腸程序奠定良好基礎。

清腸藥物的服用是準備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環節。目前香港醫療機構主要採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這種藥物透過滲透壓作用將水分保留在腸腔中,達到沖刷清潔的效果。標準服用流程通常分兩階段進行:檢查前晚服用第一劑,檢查當天清晨服用第二劑。每劑需溶解於1-2公升清水中,在1-2小時內緩緩喝完。許多患者反映藥水帶有鹹味或金屬味,難以入口,這時可嘗試以下技巧:將藥水冷藏後飲用能降低味覺敏感度;使用吸管直接送至舌根後方避開味蕾;每喝幾口後含一口檸檬糖或薄荷糖清新口腔。重要的是,即使感到噁心也應堅持服用,否則可能影響清腸效果導致檢查需要重做。

醫療資訊的完整告知同樣不容忽視。患者必須詳細提供過往病史,特別是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因為這些狀況可能影響麻醉方式選擇和用藥安全。同時,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都需列出,特別是抗凝血劑(如阿司匹林、華法林)和糖尿病藥物,醫師會根據具體情況指示是否需要暫停服用。過敏史更是關鍵資訊,對海鮮、碘劑或麻醉藥物的過敏反應都必須事先聲明。建議患者在就診前準備一份完整的藥物清單和病歷摘要,以確保資訊傳達無誤。

腸鏡檢查流程

檢查當天的流程始於醫療機構的報到手續,護理人員會再次確認清腸程度和基本生命徵象。接著患者需更換專用檢查服,並移除活動假牙、眼鏡和所有金屬物品。此時麻醉醫師會進行術前評估,解釋不同麻醉方式的差異。在香港,舒眠麻醉(又稱無痛腸鏡)已成為主流選擇,這種技術使用短效鎮靜藥物讓患者在淺眠狀態下完成檢查,既能消除不適感又能在檢查結束後快速清醒。

實際檢查過程中,患者通常採左側臥姿,雙膝微彎朝向胸口。醫師會先進行肛門指診評估括約肌張力,然後緩緩將內視鏡插入。整個大腸檢查約需15-30分鐘,若需要進行息肉切除則時間可能延長。過程中醫師會適度注入空氣使腸道擴張,患者可能會有腹脹或便意感,這是正常現象。透過即時影像監測,醫師能仔細觀察結腸黏膜的顏色、血管紋理和有無異常增生,任何可疑病灶都會進行活組織取樣或直接切除。

關於麻醉方式的選擇,香港醫療機構通常提供以下選項:

  • 舒眠麻醉:使用標靶控制輸注技術精準給藥,患者處於類似淺眠狀態,檢查過程無記憶、無痛苦,恢復迅速,適合大多數患者
  • 清醒鎮靜:使用較輕劑量的鎮靜劑,患者保持意識但處於放鬆狀態,能配合醫師指令改變姿勢,適合有麻醉風險顧慮者
  • 局部麻醉:僅在肛門周圍使用麻醉凝膠,患者全程保持清醒,能直接觀看檢查影像,但可能感受到較明顯不適

腸鏡檢查後的護理

檢查結束後的護理工作直接關係到恢復品質和併發症預防。在飲食恢復方面,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檢查後2小時內先試飲少量清水,若無噁心嘔吐再進食流質如清湯、果汁;當日飲食以清淡軟質為主,如粥、蒸蛋、豆腐等;檢查後24-48小時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但仍應避免辛辣、油炸和高纖食物。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若進行了息肉切除術,醫師可能會建議更長時間的軟質飲食,以減少對傷口的刺激。

術後觀察是護理中的重要環節。檢查後數日內應密切注意以下徵兆:輕微腹脹和排氣增多屬正常現象,這是檢查過程中注入的氣體逐漸排出所致;但若出現持續性劇烈腹痛、發燒、大量血便或黑色柏油狀糞便,則可能是穿孔或出血的警訊,需立即就醫。根據香港 gastroenterology 學會的統計,腸鏡檢查後嚴重併發症發生率低於0.1%,其中出血最常發生在息肉切除後5-7天,因此這段期間需特別留意。

回診追蹤的安排取決於檢查結果。若檢查完全正常,香港衛生署建議每5-10年定期追蹤;若發現並切除小型腺瘤性息肉,通常建議3年後複查;若為多發性息肉或大型息肉,追蹤間隔可能縮短至1-2年。醫師會根據息肉病理報告提供個人化的追蹤計劃,患者應嚴格遵守這些指示,並妥善保管檢查報告作為未來就醫的參考依據。

腸鏡檢查常見問題解答

關於檢查疼痛問題,這可能是最多患者的疑慮。實際感受因人而異,也取決於選擇的麻醉方式。在無麻醉情況下,患者主要會感受到腹脹和便意,類似嚴重腹瀉時的不適感,當內視鏡通過腸道彎曲處時可能出現短暫絞痛。然而,選擇舒眠麻醉的患者基本上不會有任何疼痛記憶。根據香港內視鏡學會的問卷調查,超過95%接受無痛腸鏡的患者表示願意再次接受相同檢查,顯示現代麻醉技術已能有效控制不適感。

清腸藥物的飲用困難是另一個常見困擾。除了先前提到的冷藏和使用吸管技巧外,近年香港藥劑師也提出「分次飲用改良法」:將4公升清腸藥水分兩天服用,檢查前晚飲用2公升,檢查當天清晨再飲用其餘2公升,這種方式能減輕單次飲用負擔。另外,現在也有新型低容量清腸劑可供選擇,只需服用1公升溶液,配合額外水分補充即可達到清腸效果,對難以承受大量液體的患者是更好的選擇。

關於檢查後能否立即恢復工作,需視檢查情況而定。若僅進行診斷性腸鏡且未使用麻醉,理論上當天即可返回工作崗位;但若接受舒眠麻醉,因殘餘鎮靜作用,當日應避免駕駛、操作機械和重要決策,建議休息1天為宜;若進行了息肉切除術,則建議休息2-3天,避免劇烈運動和提重物。香港勞工處建議員工進行腸鏡檢查可申請病假,大多數企業對這類預防性醫療檢查也都持支持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