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Terms

hkst,港科大,science and technology

港科大學科介紹

香港科技大學()作為亞洲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其學科架構緊密圍繞領域展開。理學院與工學院構成港科大科研實力的雙翼,其中理學院下設四大基礎科學系所:數學系以應用數學與統計建模見長,近年更在金融數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物理系聚焦凝聚態物理與量子材料研究,擁有亞洲首屈一指的納米材料製備實驗室;化學系在綠色催化與合成方法學方面成果豐碩,其研發的新型光催化劑已應用於環境治理;生物科學系則致力於癌症機理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與香港醫管局建立長期臨床轉化合作。

工學院作為技術創新的引擎,下設四大核心學系: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設有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重點實驗室,每年在頂級會議發表論文逾百篇;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專注集成電路設計與物聯網技術,其研發的5G射頻芯片已獲得國際專利;機械工程學系在智能製造與機器人領域表現突出,自主研發的柔性機械臂已應用於香港國際機場貨運系統;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則針對亞熱帶氣候特點,開發出颱風響應型建築結構監測系統。根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數據,港科大工程學科研究撥款連續五年居全港首位,其中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論文引用指數更位列全球前二十。

理學院重點科系

  • 數學系:金融數學實驗室與滙豐銀行合作開發風險預警模型
  • 物理系:量子材料中心擁有分子束外延生長系統等尖端設備
  • 化學系:綠色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均發表Nature/Science子刊論文8篇
  • 生物科學系:與劍橋大學共建神經退行性疾病聯合研究中心

科學研究成果展示

港科大各科系在基礎研究領域持續產出標誌性成果。數學系張偉團隊提出的「深度學習幾何理論框架」榮獲2023年國際數學家大會邀請報告;物理系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王寧團隊在《自然》發表拓撲絕緣體界面效應突破性研究;化學系唐本忠院士團隊開發的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已成功應用於62個國家地區的生物傳感檢測。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生物科學系與計算機科學系合作的「AI輔助蛋白質結構預測平台」,將藥物靶點篩選效率提升40倍。

重點研究項目中,「智能城市數字孿生系統」整合土木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技術,對香港油尖旺區進行全要素三維建模,實現交通流量預測精度達92%;「海洋塑料污染溯源系統」通過環境工程與化學分析技術,首次建立珠江口微塑料遷移路徑模型,相關成果被香港環保署採納為政策制定依據。據香港研究資助局統計,港科大在2018-2023年間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7項,其中「量子通信骨幹網關鍵技術」項目獲批經費2.8億港元。

研究領域 代表性成果 社會影響
人工智能 多模態大語言模型CUHK-SenseTime聯合實驗室 推動香港智慧政務系統升級
清潔能源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突破25.7% 為香港2050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路徑
精準醫療 循環腫瘤DNA液體活檢技術 與香港養和醫院合作開展早期癌症篩查

技術創新與應用

港科大通過技術轉移處(KTO)系統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2022年度技術授權收入達1.2億港元,較五年前增長300%。其中電子工程系孵化的「華星光電」成功開發微型LED巨量轉移技術,解決了業界長期存在的良率瓶頸;計算機系創業團隊「商湯科技」推出的城市級視覺分析系統,已部署於香港國際機場等關鍵基礎設施。根據香港知識產權署數據,港科大近三年專利申請量保持年均15%增長,2023年更以287項PCT國際專利位列亞洲高校前五。

在產業應用層面,機械工程系研發的「鋼結構焊接機器人」已應用於港珠澳大橋維護工程,將高空作業效率提升3倍;土木系開發的「建築信息模型(BIM)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被香港發展署納入公共工程標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理學院化學系與周大福合作開發的納米結構鍍層技術,使貴金屬飾品耐磨性提升5倍,相關產品年銷售額突破8億港元。這些案例充分體現hkst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獨特價值。

技術轉移里程碑

  • 2019年:成立HKSTP港科大協同創新中心,孵化科技企業42家
  • 2021年:與華為共建「未來網絡聯合實驗室」,研發經費投入達8000萬港元
  • 2023年:設立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促成技術合作項目67項

港科大科學與技術發展策略

港科大在《2020-2025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科技驅動,跨域創新」的發展路徑。研究方向重點佈局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精準醫療三大領域,其中AI領域設立「人工智能芯片設計」「可信機器學習」等七個攻關方向。根據校務委員會披露,2023年全校研發總投入達32億港元,較上年增長18%,其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經費比例優化至4:6。在平台建設方面,投資12億港元興建的創新大樓已投入使用,集成類腦計算中心與材料表徵平台等尖端設施。

人才引進政策實施「百人計劃」與「青年學者獎勵計劃」雙軌制,近三年引進諾貝爾獎得主2人、各國院士17人。特別設立的大灣區專項人才基金,為入選者提供最高2000萬港元科研啟動經費。為強化國際合作,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建「智慧城市聯合研究院」,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設立「可持續技術雙學位項目」。這些舉措使港科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中連續五年蟬聯榜首。

重點實驗室集群

  • 國家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 教育部自主系統與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
  • 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

總結

港科大通過三十年深耕science and technology領域,已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高地。在基礎研究方面,數學、物理等學科持續產出原創性理論成果;在技術應用層面,計算機、工程等領域有效驅動區域產業升級。特別是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港科大牽頭組建「粵港澳高校聯盟」,推動設立總規模10億港元的交叉研究基金。未來五年,隨著港科大(廣州)校區的全面運營,將進一步突破學科邊界,在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興領域構建「香港研發—大灣區轉化」的創新鏈條。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港科大將持續強化與國際頂尖機構的戰略合作,目前正與斯坦福大學洽談共建「氣候與可持續發展聯合實驗室」。同時通過調整學科佈局,新增「數字經濟與技術政策」「生物倫理與法律」等交叉學科,培養具備科技素養與人文視野的複合型人才。這些戰略部署將使hkst在全球科技治理體系中發揮更重要作用,為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提供核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