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傷口感染:認識症狀、預防與治療
一、剖腹產傷口感染的原因 剖腹產是一種常見的手術分娩方式,但術後傷口感染的風險不容忽視。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5%~10%的剖腹產產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傷口感染。以下是導致感染的主要原因: 1. 細菌感染:手術過程中或術後護理不當 手術過程中,若無菌操作不嚴格,細菌可能通過手術器械或空氣進入傷口。術後護理不當,例如...
一、剖腹產傷口感染的原因
剖腹產是一種常見的手術分娩方式,但術後傷口感染的風險不容忽視。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5%~10%的剖腹產產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傷口感染。以下是導致感染的主要原因:
1. 細菌感染:手術過程中或術後護理不當
手術過程中,若無菌操作不嚴格,細菌可能通過手術器械或空氣進入傷口。術後護理不當,例如未及時更換敷料或清潔不徹底,也會增加感染風險。常見的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2. 免疫力下降:產後身體虛弱
產後女性身體處於虛弱狀態,免疫力較低,傷口癒合速度較慢,容易受到細菌侵襲。尤其是剖腹產手術後,身體需要更多時間恢復,若此時營養不足或休息不夠,感染風險會進一步增加。
3. 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患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產婦,由於血糖控制不佳或血液循環不良,傷口癒合能力較差,更容易發生感染。香港糖尿病聯合會的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的剖腹產傷口感染率比一般產婦高出約15%。
二、剖腹產傷口感染的症狀
及早發現傷口感染的症狀,對於治療和康復至關重要。以下是常見的感染症狀:
1. 紅腫、發熱
傷口周圍出現明顯的紅腫,觸摸時感到發熱,這是感染的早期徵兆。若紅腫範圍擴大,可能表示感染正在擴散。
2. 疼痛加劇
術後傷口疼痛是正常的,但若疼痛突然加劇或持續不減,甚至影響日常活動,可能是感染的信號。
3. 滲液或膿液
傷口滲出黃色或綠色的液體,甚至帶有膿液,這是感染的明顯表現。滲液可能伴有異味,需立即就醫。
4. 異味
若傷口散發難聞的氣味,可能是細菌感染的結果。這種情況通常伴隨其他症狀,如發燒或紅腫。
5. 發燒
體溫超過38°C,可能是身體對感染的反應。發燒通常伴隨其他症狀,如寒顫或乏力,需及時治療。
三、剖腹產傷口感染的預防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是幾種有效的預防措施:
1.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
術後應定期清潔傷口,避免接觸污水或汗水。洗澡時可使用防水敷料保護傷口,並在洗完後立即擦乾。 剖腹產bb
2. 正確更換敷料
根據醫護人員的指示,定期更換敷料。更換時需洗手並使用無菌工具,避免直接觸碰傷口。
3. 均衡飲食、補充營養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傷口癒合。例如,維生素C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鋅則有助於免疫系統功能。
4. 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
產後應盡量多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增強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
5. 避免吸菸
吸菸會影響血液循環,延遲傷口癒合。產婦應避免吸菸,並遠離二手菸環境。
四、剖腹產傷口感染的治療方法
若不幸發生感染,應及時就醫並接受適當治療: 剖腹產寶寶
1. 抗生素治療:口服或靜脈注射
醫生會根據感染程度開立抗生素,輕度感染可口服抗生素,嚴重感染則需靜脈注射。完成整個療程非常重要,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擅自停藥。
2. 清創手術:清除感染組織
若感染嚴重,可能需要進行清創手術,移除壞死或感染的組織,以促進健康組織的生長。
3. 引流:排除膿液
對於有膿液積聚的傷口,醫生可能會放置引流管,幫助排出膿液,減少感染擴散的風險。
4. 傷口護理:保持清潔、促進癒合
定期更換敷料,保持傷口清潔。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特殊藥膏或敷料,以加速癒合。
五、預防剖腹產傷口感染的居家護理建議
出院後的居家護理同樣重要,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 每天檢查傷口,觀察是否有紅腫、滲液等異常情況。
- 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以免傷口裂開。
- 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減少對傷口的摩擦。
- 若出現發燒或疼痛加劇,應立即就醫。
-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壓力過大,有助於身體恢復。
剖腹產傷口感染雖然令人擔憂,但通過正確的預防和護理,大多數情況都可以避免或有效控制。產婦應與醫護人員保持溝通,及時解決問題,確保順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