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莎狗糧疑似中毒事件:飼主該如何保護愛犬?
近期西莎狗糧安全事件的社會關注 近日香港寵物社群中掀起一陣恐慌浪潮,多個網路論壇與社交媒體平台陸續出現「西莎有毒」的相關討論。根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最新統計,2023年第三季度接獲的寵物食品投訴案件中,約有15%與罐頭食品品質異常有關。許多飼主反映,自家毛孩在食用特定批次的西莎產品後,出現異常生理反應,這些案例迅速在「...

近期西莎狗糧安全事件的社會關注
近日香港寵物社群中掀起一陣恐慌浪潮,多個網路論壇與社交媒體平台陸續出現「西莎有毒」的相關討論。根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最新統計,2023年第三季度接獲的寵物食品投訴案件中,約有15%與罐頭食品品質異常有關。許多飼主反映,自家毛孩在食用特定批次的西莎產品後,出現異常生理反應,這些案例迅速在「寵物家長」群組中發酵,引發對主流寵物食品品牌的信任危機。
在銅鑼灣經營寵物美容十年的陳小姐分享:「上個月有三位客人反映狗狗食用西莎後連續嘔吐,最嚴重的是隻十歲的貴賓犬,需要緊急送醫輸液。」這類真實案例的累積,促使香港消委會於本月發布寵物食品安全警示,建議飼主購買時注意產品批次與有效期限。實際走訪旺角寵物街可發現,部分零售商已主動將相關產品下架,並在貨架張貼「已送檢」標示,顯示業界對此事的高度重視。
本文將從臨床症狀辨識、事件背景分析到預防措施,為焦慮的飼主提供系統性的應對指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作為寵物食品進口量最大的亞洲城市之一,每年消耗約480萬罐濕糧,如何在這場食安風暴中守護毛孩健康,已成當務之急。
識別食物中毒的關鍵徵兆
當愛犬可能遭遇「西莎有毒」情況時,飼主應優先觀察以下典型症狀:
- 消化系統異常:連續性嘔吐(每日超過3次)、水樣腹瀉帶黏液、糞便中帶血絲
- 神經系統症狀:走路搖晃、肌肉顫抖、異常流涎或瞳孔放大
- 精神狀態變化:持續躲藏、對呼喚無反應、拒絕進食超過12小時
香港獸醫學會理事Dr. Thompson指出:「食物中毒與普通腸胃炎的最大區別在於發病速度。若在進食後2-6小時內突然出現多重症狀,應高度懷疑為食物源性問題。」他特別提醒飼主,幼犬與老年犬因免疫系統較弱,症狀可能更為劇烈,其中吉娃娃、博美等小型犬種對毒素的反應往往更明顯。
若發現愛犬出現疑似中毒徵兆,請立即執行以下緊急處置:
- 保留可疑食品及嘔吐物樣本,裝入密封袋標記時間
- 聯繫24小時動物急診,準備提供產品批號與購買管道
- 記錄症狀發生頻率與嚴重程度,方便獸醫判斷病情進展
深入解析西莎安全事件脈絡
針對近期引發關注的「西莎有毒」事件,香港海關與相關檢驗機構合作,對市售產品進行全面檢測。初步調查顯示,問題可能源自三個層面:
| 潛在原因 | 具體表現 | 影響範圍 |
|---|---|---|
| 生產線污染 | 肉類原料檢出沙門氏菌超標 | 2023年10月生產批次 |
| 添加物變質 | 抗氧化劑BHA含量超出歐盟標準 | 牛肉口味系列產品 |
| 運輸儲存不當 | 罐體鏽蝕導致金屬離子滲透 | 高濕度地區販售商品 |
香港寵物食品進口商協會已發布指導文件,要求會員企業加強自主檢驗頻率。目前西莎香港總代理雖發布聲明強調「未接獲官方檢驗超標報告」,但承諾對疑慮產品提供無條件退換貨服務。受害飼主可透過以下管道尋求協助:
- 保存購買憑證與獸醫診斷證明
- 向消委會線上申訴系統登記個案
- 加入團體訴訟準備小組(已有超過200位飼主聯署)
建構全方位的防護網絡
為避免「西莎有毒」類似事件重演,資深寵物營養師建議從三個面向建立安全防線:
品牌選擇策略:優先選用通過HACCP、ISO22000雙重認證的廠商,香港市面常見的國際品牌中,約僅有35%同時具備這兩項認證。建議飼主定期查閱漁護署公布的《寵物食品監測報告》,該季度報告會列出各品牌抽檢合格率。
儲存管理要點:罐頭食品開封後應在30分鐘內移置玻璃容器,冷藏保存勿超過48小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香港夏季平均濕度達85%,未開封產品也應放置於防潮箱,避免罐體鏽蝕導致內容物污染。
日常檢查流程:每次餵食前應執行「望聞問切」四步驟:觀察食品顏色是否異常、嗅聞有無酸敗氣味、檢查包裝有無膨脹、觸摸質地有無黏稠感。若發現罐頭蓋緣有結晶物質或液體混濁,應立即停止使用。
專業醫療支援系統
當愛犬出現下列警示徵兆時,應立即赴獸醫診所就診:
- 6小時內嘔吐超過4次或腹瀉超過6次
- 出現血便或咖啡渣狀嘔吐物
- 體溫低於38℃或高於39.5℃
- 黏膜顏色轉為蒼白或藍紫色
香港動物醫療中心透露,近期因疑似「西莎有毒」事件就診的案例中,約有20%需要進行靜脈輸液及抗生素治療。獸醫通常會依循標準處理程序:先進行血液生化檢查評估肝腎功能,再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給予止吐劑、胃黏膜保護劑或活性碳解毒劑。對於重症病例,可能需住院3-5日進行持續監測。
長期健康管理方面,曾遭遇食物中毒的犬隻應實施「三階段追蹤計劃」:
- 急性期(首月):每週回診檢查肝酶指數
- 恢復期(2-6月):每月進行尿液蛋白檢測
- 穩定期(半年後):每季評估腸道菌相平衡
守護毛孩飲食安全的最後防線
這次「西莎有毒」事件再次凸顯寵物食品監管體系的重要性。根據香港現行《公眾衛生(動物及禽鳥)條例》,寵物食品仍歸類為「動物飼料」,其檢驗標準遠較人類食品寬鬆。這促使多個動保團體發起修法連署,要求將寵物食品納入《食物安全條例》管制範圍,目前已獲得立法會跨黨派議員支持。
飼主作為把關最後一關的關鍵角色,除了謹記選購技巧與應變措施,更應積極參與消費者監督機制。建議可定期參加漁護署舉辦的「寵物食品安全工作坊」,或加入地區性飼主聯誼群組交流最新資訊。唯有透過集體監督與理性把關,才能為毛孩建立真正的飲食安全防護網。
在等待制度完善的過程中,每位飼主的警惕與行動都是保護愛犬的重要力量。從仔細閱讀成分標示、建立正確儲存習慣,到發現異常時立即通報,這些日常實踐的累積,正是避免下個「西莎有毒」事件發生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