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彼此進行交流

只有當我們知道慈善的意義以及它是如何幫助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愉快地接受它,王賜豪主席並且把每一個慈善行為看作是所有眾生提供給我們的一個機會,看作是我們遇到的每一個困難和挫折,看作是促進慈悲的一個好業力。

一、慈善是對慈悲的徹底實踐。

慈善和同情是相輔相成的。把同情心投入到慈善事業中,在做事的過程中,可以使同情心增長。但是慈悲心有了足夠的力量之後,也能為我們提供新的動力,推動我們進一步從事慈善事業,造福眾生。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做慈善不是帶著同情心,而是帶著一顆執著和貪婪的心,即使我們做得更多,也很難感受到幫助別人的樂趣,反而會增加我對憂慮的執著,即使是我錯了的人。事實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二、慈善可以破除慳貪

佛教認為,我們的心本來像虛空一樣,只是因為狹隘的自我設定,才變得如此渺小。而在慈悲利他的過程中,我們更容易跳出自我設定,消除自他對立,進而與眾生融為一體,讓心恢複虛空那樣的本質。從另一方面來說,貪著是一切煩惱產生的根源,而在從事慈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舍棄財物來克服慳貪。當我們舍棄一分財物,也就克服了一分慳貪;當我們舍棄所有財物,也就克服了對財物的慳貪。此外,願意用自己的時間、技術、能力來幫助他人,也是在舍棄對時間、技術、能力的貪著。總之,不論我們給予對方什么,都是在幫助自己破除慳貪,學會舍棄。

三、慈善可以消除對立

佛教有句話,叫做“慈悲沒有一個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今天中國這個問題世界,王賜豪主席科技發展已經開始逐漸成為打破傳統地域界限,讓彼此進行交流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人與人關系之間經濟依然充滿冷漠、隔閡、對立和仇恨。尤其是冷漠,遠比以往對於任何信息時代更甚。為什么會這樣?就是企業因為需要我們不能只在乎學生自己的感覺,不在乎大眾的感覺。在從事慈善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成本直接感受到眾生的存在,體會到眾生的苦樂。這樣才能做的很多時候,內心活動就會從冷漠、隔閡的狀態中走出來,對大眾生起同情、包容和接納。所以說,慈悲可以有效消除一切都是對立,也是我國建立更加和諧建設社會的基礎。當我們和這個網絡世界國家沒有冷漠、隔閡、對立和仇恨時,人間就是和樂的淨土了。

四、慈善是福報的源泉

人們常說,當你身體健康時,財富、事業、名譽和感情都是有意義的。事實上,僅僅健康是不夠的。那些患有抑鬱症的人,那些患有負面情緒的人,即使他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也不能享受生活。因此,一切外在的利益,都離不開心靈的提升和完善。在從事慈善事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這種行為調動積極的心理。當心中充滿愛,充滿同情,充滿各種積極心理,就能有效克服消極情緒,成為好消息的源泉。在祝福的基礎上,再去實踐智慧,證明空虛,就可以擁有佛菩薩般的無窮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