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超聲波檢查如何幫助診斷
子宮肌瘤的診斷與超聲波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20%至40%的育齡女性可能患有子宮肌瘤,其中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症狀。然而,當肌瘤體積增大或位置特殊時,可能導致月經量過多、經痛、壓迫膀胱或直腸等問題。 超聲波檢查是診斷子宮肌瘤的首選方法之一,尤其陰道超聲波(T...
子宮肌瘤的診斷與超聲波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20%至40%的育齡女性可能患有子宮肌瘤,其中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症狀。然而,當肌瘤體積增大或位置特殊時,可能導致月經量過多、經痛、壓迫膀胱或直腸等問題。
超聲波檢查是診斷子宮肌瘤的首選方法之一,尤其陰道超聲波(Transvaginal Ultrasound)能更清晰地觀察子宮結構。檢查過程中,醫生會透過高頻聲波成像,辨識肌瘤的數量、大小及位置。肌瘤在超聲波下通常呈現為邊界清晰的低回聲團塊,有時伴隨鈣化或變性區域。
肌瘤的臨床意義與其特性密切相關:
- 黏膜下肌瘤:易引發異常出血,即使體積較小也可能需手術處理
- 肌壁間肌瘤:最常見類型,當直徑超過5cm可能產生壓迫症狀
- 漿膜下肌瘤:向外生長,可能壓迫鄰近器官
香港地區的子宮超聲波價錢因診所等級而異,公立醫院常規檢查通常免費或低收費,私立醫療機構則約需800-2000港幣。建議選擇配備高解析度探頭的超聲波檢查診所,以確保診斷準確性。
子宮內膜異位的診斷與超聲波
子宮內膜異位症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外的情況,香港婦產科學會統計顯示約6-10%育齡女性受此困擾。這些異位病灶仍受荷爾蒙影響,會周期性出血導致炎症反應,常見症狀包括嚴重經痛、性交疼痛及不孕。
超聲波在診斷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症(DIE)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經驗豐富的醫師使用經陰道超聲波可發現:
- 卵巢巧克力囊腫(特徵性「毛玻璃」回聲)
- 子宮骶韌帶增厚與結節
- 直腸陰道隔病變
檢查前適當膀胱充盈有助評估盆腔器官粘連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表淺型病灶可能無法透過超聲波發現,此時需結合腹腔鏡檢查。香港部分超聲波檢查診所提供專門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篩查套餐」,包含詳細的盆腔結構評估,子宮超聲波價錢約1500-3000港幣不等。
子宮內膜增生的診斷與超聲波
子宮內膜增生指子宮內膜異常增厚,長期未治療可能發展為子宮內膜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每年約有400例新增子宮體癌病例,其中部分由不典型增生演變而來。
經陰道超聲波可精確測量子宮內膜厚度:
月經周期階段 | 正常厚度範圍 |
---|---|
月經期 | 1-4mm |
增生期 | 5-7mm |
分泌期 | 7-16mm |
停經後(無荷爾蒙治療) |
當停經婦女內膜厚度超過5mm,或育齡女性在月經剛結束時超過16mm,需進一步檢查。增生常見原因包括:
- 無排卵性月經周期(如多囊卵巢綜合症)
- 長期雌激素刺激
- 三苯氧胺(Tamoxifen)藥物影響
香港醫療機構通常建議高風險群體(如肥胖、糖尿病患者)定期接受子宮超聲波檢查,早期發現異常變化。
超聲波與其他診斷方法的比較
不同檢查方式各有優劣:
超聲波 vs. MRI
磁力共振造影(MRI)能提供更全面的盆腔結構評估,特別適合複雜性子宮肌瘤或深部浸潤型內膜異位症。但MRI檢查費用高昂(香港私立醫院約4000-8000港幣),且檢查時間長達30-60分鐘。相比之下,超聲波具有即時性、無輻射且成本較低的優勢,適合初步篩查與定期追蹤。
超聲波 vs. 診斷性刮宮
診斷性刮宮可直接獲取內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確診內膜增生的金標準。但作為侵入性操作,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等併發症。超聲波則無創傷,能反覆進行,尤其適合監測藥物治療效果。臨床上常先以超聲波篩查,發現異常後再考慮刮宮。
香港部分超聲波檢查診所提供「一站式」服務,結合超聲波與必要時的活檢,子宮超聲波價錢包含後續處置費用,約2000-5000港幣不等。
超聲波檢查結果與後續治療方案
根據超聲波發現的不同病變,治療策略有所差異:
子宮肌瘤處理原則
- 無症狀小肌瘤:通常建議觀察,每6-12個月複查超聲波
- 引起貧血的中等肌瘤:可考慮藥物(如GnRH類似物)或子宮動脈栓塞
- 巨大肌瘤或壓迫症狀:手術切除(肌瘤切除術或子宮切除術)
子宮內膜異位症管理
- 輕度病例:止痛藥+荷爾蒙治療(如避孕藥)
- 合併不孕: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輔助生殖技術
- 嚴重疼痛:腹腔鏡病灶切除
定期子宮超聲波檢查對評估治療效果至關重要。例如,使用黃體素治療內膜增生時,需每3-6個月複查超聲波確認內膜厚度變化。香港醫管局建議高危患者建立個性化追蹤計劃,由婦科專科醫生與超聲波檢查診所協作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