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密度檢查迷思破解:多久照一次?輻射會不會超標?
破解關於骨質密度檢查的常見迷思 骨質密度檢查(DEXA)是評估骨骼健康的重要工具,但許多民眾對其存在諸多誤解。究竟多久需要照一次骨質密度?檢查過程中的輻射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本文將逐一破解這些常見迷思,幫助您正確理解骨質密度檢查的重要性與安全性。 照骨質密度有輻射,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許多人擔心照骨質密度時的輻...
破解關於骨質密度檢查的常見迷思
骨質密度檢查(DEXA)是評估骨骼健康的重要工具,但許多民眾對其存在諸多誤解。究竟多久需要照一次骨質密度?檢查過程中的輻射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本文將逐一破解這些常見迷思,幫助您正確理解骨質密度檢查的重要性與安全性。
照骨質密度有輻射,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許多人擔心照骨質密度時的輻射問題,但實際上DEXA檢查的輻射劑量非常低。一次標準的DEXA檢查輻射劑量約為1-10微西弗(μSv),相當於日常生活中一天所接收的自然背景輻射量。以下是常見醫療檢查的輻射劑量比較:
- 胸部X光:約20-100μSv
- 牙科X光:約5-10μSv
- CT掃描:約2-10mSv(2000-10000μSv)
- DEXA檢查:約1-10μSv
由此可見,DEXA檢查的輻射劑量遠低於其他常見影像檢查。香港衛生署建議,一般民眾每年接受1-2次DEXA檢查是安全的,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對於高風險族群,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更頻繁的檢查,但仍會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年輕人不需要照骨質密度?
許多年輕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專利,但事實上,骨質密度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後就會開始緩慢下降。香港骨質疏鬆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約有15%的30-50歲香港成年人骨質密度偏低。以下族群應特別注意:
-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者
- 有家族骨質疏鬆病史者
- 長期缺乏運動或鈣質攝取不足者
- 吸菸或過量飲酒者
預防骨質疏鬆應從年輕開始,建議透過以下生活習慣來維持骨骼健康:
- 每日攝取1000-1200毫克鈣質
- 每週至少3次負重運動
- 適量曬太陽以促進維生素D合成
- 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
照一次骨質密度就夠了嗎?
骨質密度會隨年齡和生活方式改變,因此單次檢查結果無法反映長期變化。香港醫學會建議:
- 65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每2年檢查一次
- 有風險因素的50-64歲成年人:每3-5年檢查一次
- 使用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者:每年檢查一次以評估療效
除了定期照骨質密度外,也可透過以下方式監測骨骼健康:
- 記錄身高變化(年減2公分以上可能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徵兆)
- 注意日常活動能力(如從椅子上站起是否困難)
- 觀察是否有不明原因的背痛
骨質疏鬆症只能靠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固然重要,但非藥物治療同樣不可忽視。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
- 每日攝取3份高鈣食物(如乳製品、深綠色蔬菜、豆腐等)
- 每週至少曬太陽15分鐘(避開正午時段)
- 進行負重運動(如快走、爬樓梯、跳舞等)
- 避免高鹽飲食(過量鈉會加速鈣質流失)
對骨骼特別有益的運動包括:
- 負重運動:慢跑、跳繩、網球
- 抗阻力訓練:舉重、彈力帶運動
- 平衡訓練:太極、瑜伽
骨質密度正常就代表不會骨質疏鬆?
骨質密度只是評估骨骼健康的一個指標。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約有20%的骨折患者骨質密度檢測結果在正常範圍內。影響骨質強度的其他因素包括:
- 骨質微結構
- 骨骼更新速率
- 肌肉力量與平衡能力
- 跌倒風險
綜合評估應考慮:
- 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
- 臨床風險因素(如既往骨折史)
- 生活習慣與營養狀況
男性不會得骨質疏鬆症?
雖然女性風險較高,但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約有25%的髖部骨折發生在男性身上。男性骨質疏鬆的風險因素包括:
- 睪固酮水平低下
- 長期使用類固醇
- 酗酒
- 慢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男性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
- 維持適量睪固酮水平
- 戒菸限酒
- 規律運動
- 充足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
釐清觀念,正確面對骨質密度檢查
骨質密度檢查是預防和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工具,但民眾常因誤解而延誤檢查時機。了解檢查的安全性、適當時機與解讀方式,才能有效維護骨骼健康。建議與醫師討論個人風險因素,制定適合的檢查頻率與預防策略。記住,預防骨質疏鬆是一輩子的事,從年輕開始重視骨骼健康,才能擁有強健的骨骼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