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Terms

大便有血

大便有血的常見性與重要性

當您發現馬桶中出現異常的紅色時,內心難免會感到恐慌與不安。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每年約有15%的成年人會經歷至少一次大便有血的情況,這顯示這個問題相當普遍。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大便有血可能只是良性疾病如痔瘡所引起,但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它也可能是嚴重腸道疾病的早期警訊。

從醫學角度來看,大便有血可分為顯性出血和隱性出血兩種。顯性出血是指肉眼可見的血液,可能呈鮮紅色、暗紅色或黑色;而隱性出血則需要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能發現。無論是哪種類型,都應該認真對待。特別是對於50歲以上的香港居民,大便有血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

了解大便有血背後的原因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幫助我們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嚴重疾病。本文將全面探討大便有血的各种可能原因、相關症狀、診斷方法和治療選擇,幫助您建立正確的認知和應對策略。

大便有血的原因

痔瘡:成因、症狀、診斷與治療

痔瘡是大便有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約佔所有病例的50%以上。痔瘡實質上是肛門周圍靜脈叢的血管腫脹,類似於下肢的靜脈曲張。根據香港腸胃健康學會的資料,超過70%的香港人在一生中會經歷痔瘡問題。痔瘡可分為內痔和外痔,內痔位於肛管內部,通常無痛但容易出血;外痔則位於肛門口,可能引起疼痛和不適。

痔瘡的成因主要與腹腔壓力增加有關,常見風險因素包括:

  • 長期便秘或排便用力過度
  • 懷孕期間子宮壓迫
  • 長時間站立或久坐
  • 肥胖
  • 低纖維飲食

痔瘡引起的出血通常表現為鮮紅色血液,可能滴落馬桶或出現在衛生紙上,但很少與糞便混合。診斷主要透過肛門視診和指檢,必要時會進行肛門鏡檢查。治療取決於嚴重程度,輕度痔瘡可透過飲食調整(增加纖維攝取、多喝水)、溫水坐浴和藥膏治療;中度至重度則可能需要橡皮圈結紮術、硬化劑注射或手術切除。

肛裂:成因、症狀、診斷與治療

肛裂是指肛門內壁黏膜的撕裂傷,約佔大便有血病例的10-15%。這種情況通常由硬便通過時造成,會引起劇烈疼痛和出血。根據香港外科醫學會的統計,肛裂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成年人,且男女發生率相當。

肛裂的主要症狀包括:

  • 排便時尖銳的疼痛感
  • 鮮紅色血液,通常量少且位於糞便表面
  • 排便後持續數小時的灼熱感
  • 肛門周圍瘙癢或不適

急性肛裂通常能在數週內自行癒合,而慢性肛裂則可能持續超過6-8週。診斷主要透過病史詢問和肛門檢查,醫生會輕輕分開臀部觀察肛門口是否有裂痕。治療重點在於軟化糞便和放鬆肛門括約肌,包括使用纖維補充劑、坐浴、局部麻醉藥膏,嚴重時可能需要肉毒桿菌素注射或手術治療。

大腸憩室症:成因、症狀、診斷與治療

大腸憩室症是指大腸壁出現小型囊狀突出物,這些憩室本身通常無症狀,但當它們發炎或出血時就會引起問題。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大腸憩室症的盛行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人群約為30%,而80歲以上人群則高達65%。

大腸憩室出血通常突然發生,且出血量可能相當大,血液呈鮮紅色或暗紅色。其他症狀可能包括左下腹疼痛、發燒、噁心或排便習慣改變。診斷主要依靠大腸鏡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或血管攝影。治療取決於嚴重程度,輕度憩室炎可透過抗生素和休息治療;嚴重出血可能需要血管栓塞術或手術切除受影響的腸段。

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組慢性腸道發炎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根據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的數據,香港IBD的發病率在過去二十年間上升了五倍,目前約有每十萬人中有20-30例。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影響大腸黏膜,症狀包括血性腹瀉、腹部絞痛、急迫便意和體重減輕。克隆氏症則可影響從口腔到肛門的任何消化道部位,症狀更為多樣,包括腹痛、腹瀉、發燒和疲勞。兩者都是自體免疫疾病,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症狀、血液檢查、糞便檢查、內視鏡和組織切片。治療目標是控制發炎和預防併發症,包括使用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

大腸瘜肉與癌症: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大腸瘜肉是腸壁上的異常增生,大多數最初是良性的,但某些類型可能隨著時間演變成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每年導致超過2,000人死亡。大便有血可能是大腸瘜肉或早期大腸癌的唯一症狀,這也是為什麼任何大便有血的情況都應該認真評估。

大腸瘜肉引起的出血通常不明顯,可能僅表現為間歇性微量出血,需要糞便潛血檢查才能發現。隨著瘜肉增大或癌變,出血可能變得更加明顯。其他警示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腹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和貧血症狀。診斷黃金標準是大腸鏡檢查,不僅能直接觀察腸道狀況,還能同時切除瘜肉進行病理分析。早期發現和切除瘜肉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這也是香港衛生署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原因。

其他原因:感染、藥物副作用等

除了上述常見原因外,大便有血還可能由多種其他因素引起。腸道感染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彎曲桿菌感染,可能引起血性腹瀉,通常伴隨發燒、腹痛和脫水症狀。某些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抗凝血劑或阿司匹林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風險。

其他較少見的原因包括:

  • 缺血性結腸炎:腸道血流不足導致組織損傷
  • 血管發育不良:腸道血管異常擴張
  • 放射性腸炎:盆腔放射治療的後遺症
  • 凝血功能障礙
  • 消化道潰瘍

確定大便有血的確切原因需要專業醫療評估,自我診斷和延誤就醫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大便有血的症狀

血的顏色:鮮紅色、暗紅色、黑色

大便中血液的顏色可以提供重要線索,幫助判斷出血的位置。鮮紅色血液(便血)通常表示出血點靠近肛門或在下消化道,如痔瘡、肛裂或直腸病變。血液鮮紅且與糞便分離,多為肛門直腸區域出血;若與糞便混合,則可能來自較高的結腸部位。

暗紅色或酒紅色血液通常來自升結腸或橫結腸,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但尚未完全消化。黑色柏油狀糞便(黑便)則表示出血點在上消化道,如胃或十二指腸,血液經過消化液作用後變成黑色。值得注意的是,服用鐵劑、鉍鹽或食用大量動物血也可能使糞便變黑,需要區分對待。

微量出血可能肉眼無法察覺,稱為隱性出血,只能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發現。這種情況常見於早期大腸癌或小型瘜肉,強調了定期篩查的重要性。

伴隨症狀:腹痛、腹瀉、便秘、體重減輕

大便有血時伴隨的症狀對診斷極為重要。腹痛的性質和位置可提供線索:左下腹痛常見於憩室炎;瀰漫性腹痛可能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腹痛則可能與胃十二指腸潰瘍有關。排便習慣改變也是重要指標,便秘與腹瀉交替可能提示大腸激躁症或大腸癌。

其他需要留意的伴隨症狀包括:

  • 發燒:可能表示感染或發炎
  • 裡急後重:持續有便意卻排不出,常見於直腸炎或直腸腫瘤
  • 體重減輕:無刻意減重下體重下降,可能是癌症或吸收不良的警訊
  • 貧血症狀:頭暈、乏力、心悸,表示慢性失血
  • 黏液便: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或感染有關

記錄這些症狀的細節,包括發生時間、頻率、嚴重程度和誘發因素,能幫助醫生做出更準確的診斷。

診斷方法

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

當您因大便有血就醫時,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出血特徵(顏色、量、頻率)、伴隨症狀、個人病史、家族史和生活習慣。這些信息對初步判斷出血原因至關重要。身體檢查包括腹部觸診(檢查有無壓痛或腫塊)和肛門外觀檢查(查看有無痔瘡、肛裂或其他病變)。

肛門指診

肛門指診是簡單卻極有價值的檢查方法,醫生會戴上潤滑手套,將手指伸入肛門檢查直腸下段。這項檢查能評估肛門括約肌張力、檢測直腸內有無腫塊或壓痛,並檢查指套有無血迹。雖然有些許不適,但整個過程僅需數十秒,卻能提供大量診斷信息。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診斷下消化道出血的黃金標準。醫生會使用一條柔軟、可彎曲的內視鏡,從肛門進入檢查整個大腸。檢查前需要進行腸道準備,確保大腸清潔以便觀察。大腸鏡不僅能直接觀察腸黏膜狀況,還能進行活組織切片或切除瘜肉。根據香港腸胃健康學會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每5-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與大腸鏡類似,但只檢查直腸和乙狀結腸(約60公分)。這項檢查準備較簡單,不需全身麻醉,適合檢查下段結腸病變。對於年輕患者或症狀提示左側結腸病變時,乙狀結腸鏡是良好的初步檢查選擇。

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用於檢測肉眼看不見的微量出血,是大腸癌篩查的重要工具。香港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就採用免疫法糞便潛血測試,敏感度高且不需飲食限制。若結果呈陽性,會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查。建議50至75歲人士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大便有血的應對與治療

居家護理:飲食調整、保持肛門清潔

對於輕度痔瘡或肛裂引起的出血,適當的居家護理可能足以緩解症狀。飲食調整是關鍵,應增加纖維攝取(每日25-30克),來源包括全穀類、蔬菜、水果和豆類。同時要保證充足水分(每日至少8杯水),避免便秘。以下食物有助於軟化糞便:

  • 奇亞籽或亞麻籽:富含纖維和Omega-3脂肪酸
  • 西梅或無花果:天然輕瀉劑
  • 木瓜和菠蘿:含消化酶,助消化
  • 優格和發酵食品:改善腸道菌群

保持肛門清潔同樣重要,排便後可用溫水清洗代替擦拭,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料的衛生紙。溫水坐浴(40-50°C,每次10-15分鐘,每日2-3次)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肛門不適。

藥物治療:止痛藥、消炎藥、軟便劑

根據大便有血的具體原因,醫生可能會開立不同藥物:

  • 止痛藥:對乙醯氨基酚可緩解輕度疼痛,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因可能加重出血
  • 局部藥膏:含 hydrocortisone 的藥膏可減輕痔瘡發炎和瘙癢
  • 軟便劑:如乳果糖或聚乙烯二醇,幫助軟化糞便,減少排便用力
  • 抗生素:用於治療細菌感染或憩室炎
  • 5-ASA製劑:如 mesalazine,用於控制發炎性腸道疾病

使用任何藥物前應咨詢醫生,特別是自行購買的非處方藥,不當使用可能掩蓋症狀或加重病情。

手術治療:痔瘡切除、肛裂修補、大腸瘜肉切除

當保守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介入:

  • 痔瘡手術:包括橡皮圈結紮術、硬化療法、痔瘡切除術等。現代微創手術如吻合器痔瘡環切術(PPH)恢復快、疼痛少
  • 肛裂手術:側向內括約肌切開術能有效降低肛門壓力,促進癒合
  • 大腸瘜肉切除:通常在大腸鏡檢查中同時進行,使用圈套器或活檢鉗切除
  • 大腸切除術:用於嚴重發炎性腸道疾病、憩室炎或大腸癌,可能採用傳統開腹或腹腔鏡微創手術

手術選擇取決於具體病情、患者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應與醫生充分討論各種方案的利弊。

何時應該就醫

大量出血

如果大便有血伴隨大量出血(一次出血超過50毫升或出現頭暈、乏力等貧血症狀),應立即就醫。大量出血可能導致休克,是需要緊急處理的醫療狀況。特別是出血呈鮮紅色且持續不止,或伴隨血塊,表示有活動性出血點,需要立即醫療介入。

伴隨嚴重症狀

當大便有血伴隨以下症狀時,不應延誤就醫:

  • 劇烈腹痛或腹部壓痛
  • 高燒(超過38.5°C)
  • 持續嘔吐,特別是嘔血或咖啡渣樣物質
  • 意識改變或暈厥
  • 皮膚出現瘀斑或其他出血跡象
  • 快速體重減輕(一個月內下降超過5%體重)

這些症狀可能表示有嚴重感染、腸梗阻或晚期惡性腫瘤,需要立即評估和治療。

持續出血

即使出血量不大,但若持續超過一週,或反覆發作,也應該就醫檢查。慢性失血可能導致貧血,出現乏力、頭暈、心悸、面色蒼白等症狀。此外,持續或反覆出血可能表示有需要治療的基礎疾病,如未診斷的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

預防大便有血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纖維

預防大便有血的關鍵在於維持良好的腸道健康。均衡飲食是基礎,應確保每日攝取足夠膳食纖維(成人每日25-30克)。高纖食物包括:

食物類別 高纖選擇 每份纖維含量(克)
全穀類 燕麥、糙米、全麥麵包 3-5克/份
蔬菜 菠菜、西蘭花、胡蘿蔔 2-4克/份
水果 蘋果、香蕉、橙 2-4克/份
豆類 黑豆、扁豆、鷹嘴豆 6-8克/份
堅果種子 杏仁、奇亞籽、亞麻籽 3-5克/份

增加纖維攝取應循序漸進,同時保證充足水分,否則可能加重便秘。避免過多攝取精製食品、紅肉和加工肉品,這些與大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多喝水

定期健康檢查

定期健康檢查能早期發現潛在問題,特別是無症狀的腸道疾病。香港衛生署建議50至75歲人士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先進行糞便潛血測試,陽性者再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家族史或其他風險因素者應更早開始篩查。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維持健康體重:BMI保持在18.5-22.9
  • 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增加消化道疾病風險
  • 管理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加重腸道症狀

重視大便有血的警訊,及早就醫

大便有血是一個不應忽視的健康警訊,雖然多數情況由良性疾病引起,但可能是嚴重腸道疾病的早期表現。了解不同出血特徵和伴隨症狀的意義,能幫助我們做出適當反應。最重要的是,任何大便有血的情況都應該尋求專業醫療評估,而不是自我診斷或延誤就醫。

現代醫學對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已相當進步,大多數情況下能有效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及早就醫,接受適當檢查和治療。透過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篩查,我們可以大幅降低嚴重腸道疾病的風險,維護長期腸道健康。記住,對待大便有血的態度,可能是保護您未來健康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