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Terms

小腸氣

什麼是小腸氣?

小腸氣,醫學上稱為疝氣(Hernia),是指體內器官或組織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移位至不正常位置的現象。最常見的類型是腹部小腸氣,其中小腸或腹腔內脂肪組織穿過腹壁肌肉的脆弱區域向外凸出。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香港每年約有5,000例小腸氣手術病例,其中腹股溝疝氣佔總病例的75%以上,成為本地最常見的外科疾病之一。

小腸氣的發生與腹壁結構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腹壁由多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形成堅固的屏障保護腹腔內器官。但當這些結構出現薄弱環節時,腹腔內壓力會推動器官向外突出,形成肉眼可見的隆起。這種隆起在平躺時可能消失,但在站立、咳嗽或用力時會重新出現,成為小腸氣的典型特徵。

小腸氣的種類

  • 腹股溝疝氣: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小腸氣病例的70%。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8倍,主要表現為腹股溝區域的隆起。可分為直接型與間接型,後者與先天性鞘狀突未閉合有關
  • 臍疝氣:常見於嬰兒與肥胖成年人,發生率約佔小腸氣總數的10%。嬰兒臍疝氣多數在2歲前自行癒合,而成人臍疝氣則需要手術介入
  • 股疝氣:較少見但危險性高,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3倍。疝氣囊通過股管突出,容易發生箝頓與絞扼
  • 切口疝氣:發生於過往手術切口處,佔所有小腸氣病例的5-10%。與傷口癒合不良或術後感染有關
  • 上腹疝氣:發生於肚臍與胸骨之間的中線位置,多因先天性白線缺損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小腸氣不會自行癒合,且隨時間推移可能逐漸增大。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顯示,未經治療的小腸氣在5年內有30%機率會出現併發症,包括箝頓性疝氣與腸道壞死等嚴重情況。

小腸氣的成因

小腸氣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可分為先天性結構缺陷與後天性腹壓增加兩大類。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的研究指出,本地居民小腸氣的發生與人口老化、肥胖率上升有顯著相關性。

先天性因素

胚胎發育過程中,腹股溝區域會形成稱為「鞘狀突」的結構,正常情況下應在出生前閉合。若閉合不完全,則形成先天性的薄弱區域,成為小腸氣的潛在發生點。統計顯示,約5%的足月嬰兒和30%的早產兒存在鞘狀突未閉合情況。男性因睪丸下降過程需要通過腹股溝管,使得該區域天生較為薄弱,這也是男性腹股溝疝氣發生率遠高於女性的主要原因。

臍疝氣在嬰兒中的發生率約為10-20%,主要與臍環閉合不全有關。多數嬰兒臍疝氣在腹肌發育成熟後會自然閉合,但若直徑超過2公分或至5歲仍未閉合,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後天性因素

後天因素主要與腹部壓力持續或突然增加有關,導致原本脆弱的腹壁區域進一步受損:

  • 慢性咳嗽:長期咳嗽會反覆增加腹腔內壓力。香港胸肺基金會數據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疝氣發生率比一般人高出3倍
  • 便秘與排便用力:習慣性便秘者因長期需用力排便,腹壓持續升高。香港營養師協會調查發現,超過30%的香港成年人有便秘問題
  • 肥胖:腹部脂肪堆積不僅增加腹壓,還會削弱腹壁肌肉強度。衛生署數據顯示,香港成人肥胖率從2008年的20%上升至2022年的32.6%
  • 懷孕:子宮擴大會拉伸並削弱腹壁肌肉,同時增加腹腔內壓力。多胎妊娠的婦女發生臍疝氣的風險特別高
  • 重物提舉:工作需要頻繁提舉重物者,疝氣發生率比坐辦公室者高出2.5倍
  • 腹水: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腹水會持續增加腹腔壓力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結締組織逐漸退化,膠原蛋白合成減少,導致腹壁肌肉和筋膜強度下降。香港醫學會的統計顯示,60歲以上長者的小腸氣發生率比30-40歲成年人高出4倍。特別是曾經懷孕的老年女性,因激素變化與組織老化雙重影響,股疝氣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小腸氣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结果。例如一位有先天性腹壁薄弱的中年男性,若同時有肥胖與便秘問題,其發生小腸氣的風險將大幅提高。

小腸氣的症狀

小腸氣的臨床表現多樣,從無症狀的輕微隆起至危及生命的急症都有可能。識別這些症狀對早期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

可見或可觸摸的隆起

最典型的症狀是在腹部、腹股溝或肚臍周圍出現軟質隆起,按壓時可能有咕嚕聲。初期隆起較小且只在腹壓增加時出現,平躺後會自行消失。隨病情進展,隆起可能持續存在並逐漸增大。香港外科醫學院指出,約85%的患者因發現異常隆起而就醫。腹股溝疝氣的隆起多位於大腿內側上方,而臍疝氣則表現為肚臍突出。股疝氣因位置較深,隆起可能不明顯,但卻是併發症風險最高的類型。

腹部或腹股溝疼痛、不適

約70%患者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或不適感,從輕微牽拉感到劇烈疼痛都有可能。疼痛通常在活動、站立或咳嗽時加劇,平躺休息後緩解。香港一所地區醫院的統計顯示,45%的腹股溝疝氣患者描述疼痛為「灼熱感」或「沉重感」,30%描述為「尖銳刺痛」,其餘25%則僅有輕微不適。疼痛程度與疝氣大小不一定成正比,小型但箝頓的疝氣可能引起劇烈疼痛。

站立、咳嗽或用力時症狀加重

這是小腸氣的診斷性特徵之一。當患者站立、咳嗽、打噴嚏、排便用力或提重物時,腹腔內壓力升高,會使疝氣內容物更明顯突出,相關症狀也隨之加劇。醫生在診斷時常會要求患者站立並咳嗽,觀察隆起是否出現或增大,這被稱為「咳嗽衝擊試驗」。

便秘或排便困難

當小腸氣內容物為腸道時,可能影響腸道正常蠕動功能,導致便秘、腹脹或排便困難。香港腸胃健康學會的資料顯示,約25%的小腸氣患者有慢性便秘問題,其中15%需要藥物輔助排便。若疝氣壓迫到腸道導致完全阻塞,會出現停止排便排氣、劇烈腹痛、嘔吐等腸梗阻症狀,這是需要立即就醫的急症。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箝頓性疝氣」與「絞扼性疝氣」這兩種危險情況。前者指疝氣內容物卡在疝氣囊頸部無法回納,後者則進一步發展為血液供應受阻,可能導致組織壞死。這兩種情況均屬外科急症,需立即手術治療。統計顯示,約3%的小腸氣患者會發生箝頓,其中20%會進展為絞扼。

小腸氣的診斷

小腸氣的診斷主要依靠詳細病史詢問、仔細的身體檢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學檢查。香港外科專科醫生強調,正確的診斷不僅要確認小腸氣的存在,還需評估其類型、大小、內容物以及是否有併發症風險。

醫師的身體檢查

身體檢查是小腸氣診斷的基礎,包括視診與觸診兩個部分。醫生會要求患者站立,觀察腹股溝、腹部及臍部有無異常隆起。隨後請患者咳嗽或用力,觀察隆起是否出現或增大。觸診時,醫生會用手指輕輕探查腹股溝管,評估疝氣環的大小與內容物。對於男性患者,醫生可能會進行陰囊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對女性患者則可能進行骨盆檢查評估股疝氣。

香港醫管局制定的《疝氣診療指南》指出,典型的小腸氣通過身體檢查即可確診,準確率達85%以上。檢查時醫生會特別注意:隆起的質地、可否回納、有無壓痛、有無腸鳴音等特徵。不可回納、伴有劇烈壓痛的小腸氣可能已發生箝頓,需要緊急處理。

影像學檢查

當身體檢查無法確診或需要進一步評估時,影像學檢查成為重要工具:

  • 超音波檢查:無創、無輻射且價格相對低廉,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香港公立醫院對疑似小腸氣病例常規使用超音波檢查,準確率可達90%以上。超音波能清晰顯示疝氣囊、內容物及血流情況,對鑑別箝頓性疝氣特別有價值
  • 電腦斷層掃描(CT):能提供更詳細的解剖信息,特別適用於肥胖患者、復發性疝氣或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病例。CT能準確顯示疝氣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協助制定手術計劃。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的研究顯示,CT對複雜性小腸氣的診斷準確率達97%
  • 磁力共振成像(MRI):主要用於運動員腹股溝疼痛的鑑別診斷,能清晰顯示軟組織結構。但因價格昂貴且檢查時間長,一般不作為常規檢查

對於臨床表現疑似小腸氣但常規檢查陰性的病例,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腹腔鏡探查」,這既是診斷方法也可同時進行治療。香港外科醫學會的數據顯示,約5%的小腸氣病例需要通過腹腔鏡確診。

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

小腸氣雖不會自行消失,但通過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絕大多數患者能完全康復並恢復正常生活。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顯示,接受擇期小腸氣修補手術的患者,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低於2%,而急診手術的併發症風險則高達15-20%。

延誤治療的小腸氣可能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箝頓性疝氣會引起腸道梗阻,而絞扼性疝氣則可能導致腸壞死、穿孔,甚至危及生命的腹膜炎與敗血症。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因小腸氣併發症接受急診手術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擇期手術長3倍,醫療費用高出5倍,死亡率也顯著提高。

現代小腸氣手術已相當成熟,主要包括傳統開放式修補與腹腔鏡微創手術兩種方式。根據香港外科醫學院的最新指南,腹腔鏡手術因創傷小、恢復快,已成為多數病例的首選。特別是雙側疝氣與復發性疝氣,腹腔鏡手術優勢更為明顯。香港公立醫院的統計顯示,接受腹腔鏡小腸氣修補術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僅為1-2天,術後一週內即可恢復輕度工作。

預防小腸氣的發生與復發同樣重要。維持健康體重、避免提舉過重重物、治療慢性咳嗽與便秘、強化核心肌群等措施都能有效降低小腸氣風險。對於已接受手術的患者,遵循醫囑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避免過早進行劇烈活動,能顯著降低復發率。

總而言之,小腸氣是常見但可治癒的疾病。提高公眾對小腸氣的認識,了解其成因、症狀與診斷方法,能幫助患者及時就醫,避免嚴重併發症。香港醫療系統已建立完善的小腸氣診療路徑,從基層醫療的初步評估到專科手術治療,為患者提供全面且高效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