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Terms

胃鏡

為什麼需要做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作為消化道疾病診斷的黃金標準,在香港每年約有超過10萬人次接受此項檢查。根據香港醫管局統計,胃癌位列本港常見癌症第五位,而早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凸顯定期胃鏡篩查的重要性。胃鏡不僅能直接觀察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的黏膜狀態,更能透過切片取樣進行病理分析,對潰瘍、息肉、早期癌變等病變實現精準診斷。

當出現持續性上腹痛、吞嚥困難、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黑色糞便或嘔血等警示症狀時,應立即考慮接受胃鏡檢查。特別是40歲以上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有胃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更應定期透過胃鏡追蹤胃部健康狀況。近年香港引進的高解析度放大胃鏡技術,更能偵測毫米級的早期病變,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

胃鏡檢查前的準備要點

飲食控制與禁食規範

接受胃鏡檢查前8小時需嚴格禁食,4小時前開始禁水,此規範旨在確保胃部完全排空,避免檢查過程中發生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香港腸胃健康學會建議,檢查前三天應避免攝取紅色肉類、火龍果等影響觀察的食物,前一日晚餐宜選擇清粥、白吐司等易消化食材。對於糖尿病患者,需與醫師討論胰島素調整方案,避免禁食期間發生低血糖。

用藥管理與特殊處置

  • 抗凝血藥物(如阿司匹林、華法林)需於檢查前5-7天暫停服用
  • 高血壓藥物應於檢查當日清晨以少量開水送服
  • 糖尿病患者需調整胰島素劑量與注射時間
  • 氣喘患者應隨身攜帶支氣管擴張劑備用

醫療機構選擇要領

香港衛生署認可的腸胃鏡中心應具備以下條件:配備高畫質電子胃鏡系統、擁有專科醫師團隊、設有完善急救設備。建議選擇每年執行超過500例胃鏡檢查的醫療機構,醫師資歷應具備香港內科醫學院腸胃肝病科院士資格。現時香港公立醫院常規胃鏡輪候時間約需8-12週,私立醫療機構通常可在1週內安排檢查。

胃鏡檢查流程全解析

麻醉方式選擇比較

麻醉類型 適用對象 恢復時間 注意事項
舒眠胃鏡 敏感體質、高焦慮患者 2-3小時 需親友陪同返家
局部麻醉 一般健康成人 30分鐘 檢查中保持配合

檢查過程詳解

實際胃鏡操作時間約5-10分鐘,醫師會從口腔導入直徑約1公分的軟式內視鏡。受檢者採左側臥位,膝蓋微彎以放鬆腹部肌肉。當內視鏡通過咽喉時需配合吞嚥動作,檢查過程中透過注氣擴張胃壁皺摺,可能產生輕度脹氣感。新型胃鏡配備窄頻光譜成像技術(NBI),可清晰顯示黏膜微血管型態,大幅提升早期癌變檢出率。若發現可疑病灶,將使用無痛切片鉗取2-3毫米組織送驗。

檢查後照護指南

飲食恢復時間表

  • 檢查後1小時:試飲少量溫水
  • 2小時後:可進食流質食物(清湯、果汁)
  • 4小時後:漸進式改為軟質食物(粥、蒸蛋)
  • 24小時內:避免油炸、辛辣及過燙食材

常見不適處理對策

約三成受檢者會出現喉嚨輕微不適,通常1-2日內自行緩解,可透過溫鹽水漱口加速恢復。若進行切片檢查,可能發現糞便略帶黑色,此為正常現象。但若出現劇烈腹痛、發燒、嘔血或黑便持續超過三天,應立即回診。香港腸胃肝臟科中心數據顯示,嚴重併發症發生率低於0.1%,主要為穿孔或大量出血,多數發生在高風險操作如息肉切除術後。

報告解讀與追蹤規劃

胃鏡初步報告於檢查結束時即可取得,包含胃炎程度、潰瘍位置、息肉數量等視診結果。病理切片報告需時3-7個工作日,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通常建議進行14天三合一療法。根據香港胃癌篩查指南,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每年追蹤,腸上皮化生患者需每6-12個月複查,低度異生變患者則建議3-6個月密集追蹤。

常見疑問專業解答

胃鏡檢查疼痛感分析

現代胃鏡技術已大幅改善不適感,多數選擇舒眠胃鏡的受檢者表示「像睡了一覺就完成檢查」。局部麻醉下主要不適來自咽喉反射與注氣脹氣,但透過深呼吸放鬆與醫師熟練操作,九成受檢者皆可順利完成。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研究顯示,使用超細徑胃鏡(直徑5-6mm)可降低70%咽喉不適感,特別適合敏感體質患者。

風險評估與預防措施

專業醫療團隊操作下,胃鏡檢查安全性極高。主要風險包含: • 麻醉過敏反應(發生率0.01%) • 黏膜刮傷(0.1%) • 穿孔(0.03%) • 出血(0.05%) 醫療機構應備有腎上腺素、解痙劑等急救藥物,醫師於檢查前會詳細評估患者心肺功能,確保風險可控。

檢查頻率建議

根據香港腸胃肝臟科醫學會最新指引: • 無症狀低風險族群:40歲起每3-5年檢查 • 輕度慢性胃炎:每2-3年追蹤 • 胃潰瘍患者:治療後8週複查癒合情況 • 胃息肉切除後:6個月後確認無復發 • 胃癌術後:首年每3個月追蹤,次年每6個月檢查

選擇配備最新影像增強技術的胃鏡設備,配合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能讓檢查過程更舒適安心。現時香港多間醫療中心已引進膠囊胃鏡與經鼻超細胃鏡等替代方案,可根據個人狀況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檢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