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揪出息肉:預防大腸癌的第一步!
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的關係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異常增生的組織,形狀可能像小蘑菇或扁平斑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香港常見癌症第二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其中約八成病例由大腸息肉逐漸演變而成。這些息肉起初多為良性,但隨著時間推移,部分類型可能產生細胞變異,最終發展成惡性腫瘤。這個演變...

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的關係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異常增生的組織,形狀可能像小蘑菇或扁平斑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香港常見癌症第二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其中約八成病例由大腸息肉逐漸演變而成。這些息肉起初多為良性,但隨著時間推移,部分類型可能產生細胞變異,最終發展成惡性腫瘤。這個演變過程通常需要5-10年時間,為早期發現和介入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息肉癌變的過程遵循明確的病理發展軌跡:正常腸黏膜首先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小型息肉,隨後部分息肉細胞開始出現異型增生,最終突破基底膜成為侵襲性癌細胞。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息肉都會癌變,其風險主要取決於息肉類型、大小和病理特徵。直徑超過1公分的息肉癌變風險明顯增加,而扁平型息肉的惡性風險又較有蒂息肉為高。了解這個漸進過程的重要性在於,透過定期大腸鏡檢查及時發現並切除息肉,就能有效阻斷這個癌變鏈條,將大腸癌扼殺在萌芽階段。
息肉發展的關鍵因素
- 遺傳因素:約20-30%的大腸癌患者有家族史
- 年齡:50歲以上人群息肉發生率顯著上升
- 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加速息肉形成
- 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風險增加
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後的處理
當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時,醫師會根據息肉的大小、形態和位置決定最適合的切除方式。息肉切除不僅是治療手段,更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措施。香港腸胃健康學會的臨床指南明確指出,直徑超過0.5公分的息肉都建議進行切除,因為隨著息肉增大,其癌變風險會呈指數級增長。切除手術通常在鎮靜麻醉下進行,患者幾乎不會感到不適,整個過程約需15-30分鐘。
目前常用的息肉切除技術包括:
- 冷鉗切除術:適用於直徑小於5毫米的小息肉,使用特製鉗具直接夾除,不需通電
- 熱射頻切除術:通過高頻電流切除息肉同時止血,適合中等大小息肉
-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針對較大或扁平息肉,先注射生理鹽水抬升病灶再切除
- 分次切除術:對於特大息肉採取分塊切除方式
切除後的息肉必須送交病理化驗,這是確定後續管理策略的關鍵步驟。病理報告會詳細說明息肉類型、細胞分化程度、有無癌變等資訊。根據香港病理學院的統計,約有3-5%的切除息肉中發現早期癌變,這些患者因及時發現而獲得治癒機會。若病理報告顯示切除邊緣存在癌細胞,則可能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
| 併發症類型 | 發生率 | 處理方式 |
|---|---|---|
| 術後出血 | 1-2% | 內視鏡止血或血管栓塞 |
| 腸道穿孔 | 0.1-0.3% | 內視鏡夾閉或手術修補 |
| 術後感染 | <0.1% | 抗生素治療 |
大腸息肉的種類與風險
大腸息肉根據組織學特徵可分為多種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需要關注的一類。這類息肉佔所有息肉的70%左右,具有明確的癌變潛能。腺瘤性息肉又可細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風險最高,可達40%。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數據,直徑超過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其癌變風險較1公分以下的息肉高出10倍以上。
增生性息肉則是大腸最常見的良性息肉,通常尺寸較小且癌變風險極低。這類息肉多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外觀平坦且顏色與周圍黏膜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若在右半結腸發現多發性增生性息肉,特別是尺寸較大者,可能與罕見的鋸齒狀息肉症候群有關,這種情況仍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
其他特殊類型的息肉還包括:
- 發炎性息肉:通常與炎症性腸病相關,癌變風險低
- 幼年性息肉:多見於兒童,屬錯構瘤性質
- 鋸齒狀息肉:具有特殊的鋸齒狀結構,癌變風險介於腺瘤與增生性息肉之間
香港腸胃科醫生普遍建議,無論息肉類型為何,只要技術上可行都應該切除,因為肉眼判斷息肉類型存在一定誤差,唯有病理檢查才能確診。同時,多發性息肉患者需要更密切的隨訪監測,這類患者往往有較高的復發風險。
如何預防大腸息肉的產生?
預防大腸息肉的形成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根本之道。飲食調整被證實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之一,香港衛生署的健康飲食建議特別強調高纖維、低脂肪的飲食模式。每日應攝取至少25克膳食纖維,相當於兩碗蔬菜加兩個中型水果的份量。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致癌物與腸黏膜的接觸時間,同時能被腸道菌群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這些物質具有保護腸黏膜的作用。
適度運動同樣重要,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顯示,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人群,其大腸息肉發生率比久坐人群低30%。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腹腔血液循環,並調節體內激素水平,這些機制都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特別建議的運動方式包括快走、游泳和騎單車,這些運動對關節衝擊小且能有效促進新陳代謝。
定期大腸鏡檢查是預防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癌症策略小組建議,一般風險人群應從50歲開始接受首次大腸鏡檢查,若結果正常可每隔5-10年複查。高風險人群(如有家族史、炎症性腸病患者)則應提前至40歲開始篩查,並縮短檢查間隔。香港政府推出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已為數十萬市民提供資助篩查,早期發現率顯著提升。
具體預防措施建議
- 增加全穀類、豆類和新鮮蔬果攝入
-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品消費,每周不超過500克
- 避免高溫烹調產生的致癌物質
- 維持健康體重(BMI 18.5-22.9)
- 戒煙限酒,每日酒精攝入不超過20克
大腸息肉切除後的追蹤與監測
息肉切除後的定期監測至關重要,這能及時發現復發或新發的息肉。香港腸胃醫學會制定的臨床指南建議,追蹤大腸鏡檢查的頻率應根據初次發現的息肉特徵來決定:單個小於1公分的管狀腺瘤建議3年後複查;多個腺瘤、大小超過1公分或具高度異型增生的腺瘤應縮短至1-2年內複查;而超過3個腺瘤或特大腺瘤(大於2公分)則需在1年內進行首次追蹤檢查。
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在息肉切除後同樣不可忽視。患者應建立持續性的健康飲食模式,特別注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研究表明這兩種營養素能抑制腸道細胞異常增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每日攝取1000毫克鈣質和800國際單位維生素D的人群,其息肉復發風險降低20-30%。此外,適量飲用綠茶也被證實有益,其中的兒茶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監測期間的警訊症狀也需要特別關注,包括:
- 排便習慣持續改變超過兩周
- 便血或糞便潛血檢測陽性
- 無法解釋的體重下降
- 持續腹部不適或疼痛
隨著技術進步,新型的大腸鏡檢查技術如高解析度內視鏡、窄頻成像技術能更清晰顯示黏膜微細結構,提高小息肉的檢出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也開始應用於內視鏡檢查,能即時識別可疑病灶,減少遺漏風險。香港多家醫院已引進這些先進設備,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檢查服務。透過完善的追蹤監測體系,大腸息肉患者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發生風險,維護長期腸道健康。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p_100/format,webp)



.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p_100/format,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