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手術全攻略:術前準備、手術方式、術後護理一次搞懂
手術治療的時機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肛門疾病,根據香港衛生署統計,約有50%的成年人曾受痔瘡困擾。當保守治療無效時,手術便成為重要選擇。通常當患者出現反覆大量出血、痔瘡嚴重脫垂無法回納、劇烈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或合併其他肛門病變時,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手術時機的選擇需經專業醫師評估,患者不應等到症狀極度嚴重才...

手術治療的時機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肛門疾病,根據香港衛生署統計,約有50%的成年人曾受痔瘡困擾。當保守治療無效時,手術便成為重要選擇。通常當患者出現反覆大量出血、痔瘡嚴重脫垂無法回納、劇烈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或合併其他肛門病變時,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手術時機的選擇需經專業醫師評估,患者不應等到症狀極度嚴重才就醫,這樣反而會增加手術難度與恢復時間。
在香港公立醫院,痔瘡手術的輪候時間可能長達數月,因此及早評估與規劃相當重要。若出現以下警訊應立即就醫:排便時大量鮮血、痔瘡組織壞死發黑、持續性劇烈疼痛等。醫師會透過肛門指診和肛門鏡檢查確診痔瘡程度,根據痔瘡的嚴重程度分為四級,第三級和第四級通常建議手術治療。選擇手術時也需考慮患者年齡、整體健康狀況和個人需求,與醫師充分討論後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醫師諮詢與檢查
術前諮詢是痔瘡手術成功的重要基礎。患者應選擇具有豐富經驗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在香港可透過醫管局轉介或直接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諮詢時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症狀持續時間、出血情況、排便習慣等,並進行必要的理學檢查。肛門指診能評估肛門括約肌功能和痔瘡位置,而肛門鏡檢查則可直觀觀察痔瘡的嚴重程度。
根據香港外科醫學院指引,完整的術前評估還包括:凝血功能檢查、過敏史評估、用藥史記錄(特別是抗凝血藥物)。對於年齡較大的患者,可能需進行心電圖和胸部X光檢查。醫師會詳細解釋各種手術方式的差異,幫助患者做出最適合的選擇。患者應主動告知醫師所有健康狀況,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這些都可能影響手術方式和麻醉選擇。
術前飲食調整
術前飲食調整對痔瘡手術的成功至關重要。通常在手術前3-5天就應開始準備,主要目的是軟化糞便,減少術後排便時的疼痛和傷口刺激。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日至少25-30克,可從全穀類、蔬菜和水果中獲取。同時要保證充足水分,每天飲用8-10杯水,避免便秘發生。
具體飲食安排可參考以下建議:
- 多食用高纖食物:燕麥、糙米、奇亞籽、火龍果
- 補充益生菌:優格、克菲爾、泡菜
-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炸、酒精類
- 手術前8小時開始禁食,4小時開始禁水
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術前可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鋅,有助於傷口癒合。但要避免術前大量補充維生素E,可能增加出血風險。若有特殊飲食需求,應提前與醫療團隊討論,制定個人化的飲食計劃。
術前清潔準備
術前清潔是預防感染的重要環節。通常醫師會開立瀉劑或灌腸劑,要求患者在手術前一晚或當天早上進行腸道清潔。常用的準備方式包括口服瀉劑配合大量飲水,或使用肛門塞劑刺激排便。清潔後應觀察排泄物是否呈清水狀,這表示腸道已準備妥當。
除了腸道準備,個人衛生也不容忽視:
- 手術前一天沐浴時徹底清潔肛門區域
- 修剪指甲避免術後抓傷
- 移除所有飾品和假牙
- 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前往醫院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感染控制指引,患者應告知醫護人員是否有耐藥性細菌感染史。術前可能需要剃除手術區域的毛髮,但最好由醫護人員操作,避免自行剃毛導致皮膚損傷增加感染風險。
其他注意事項
除了基本的醫療準備,患者還需做好生活各方面的安排。建議預先請假休息,一般痔瘡手術需要1-2週的恢復期。安排家人或朋友陪同就醫,特別是手術當天需要有人協助返家。準備術後用品如軟墊、寬鬆內褲、濕紙巾等,能讓恢復期更舒適。
重要準備事項包括:
- 確認保險給付範圍和醫療費用
- 準備易消化食物和足夠的營養品
- 安排家中休養環境,準備靠墊和軟座墊
- 預先購買醫師建議的藥品和護理用品
心理準備同樣重要,了解手術過程和可能的術後不適,有助於減輕焦慮。香港心理衛生中心建議,可透過深呼吸和放鬆技巧緩解手術前的緊張情緒。與醫師充分溝通所有疑慮,確保對手術有合理期望。
橡皮筋結紮法
原理與適用對象
橡皮筋結紮法是治療內痔的常用方法,特別適合第一至第三級內痔患者。其原理是利用特製器械將小型橡皮筋套在痔瘡根部,透過阻斷血流供應使痔瘡在數日內萎縮脫落。這種方法操作簡便,通常在門診即可完成,不需要住院。
手術過程
醫師會使用肛門鏡找到痔瘡位置,透過結紮器將橡皮筋精準套在痔瘡根部。過程約10-15分鐘,每次通常處理1-2個痔瘡。患者可能感到輕微不適或便意,但一般不需要麻醉。術後可立即正常活動,但應避免劇烈運動。
優缺點
優點包括:創傷小、恢復快、費用較低。缺點是可能需要多次治療,且不適合外痔患者。部分患者術後會有墜脹感或輕微出血,通常數日內會改善。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橡皮筋結紮法的成功率約70-80%,是治療中度痔瘡的有效選擇。
硬化劑注射法
原理與適用對象
硬化劑注射主要適用於第一、二級內痔,特別是伴有出血症狀的患者。治療原理是將特殊藥劑注射到痔瘡組織基部,引起化學性炎症反應,造成血管閉塞和組織纖維化,從而達到萎縮痔瘡的效果。
手術過程
在肛門鏡輔助下,醫師使用細針將硬化劑準確注入痔瘡黏膜下層。注射點通常選擇在齒狀線上方,避免傷害敏感的神經末梢。整個過程約5-10分鐘,幾乎無痛感,術後觀察短時間即可離開。
優缺點
優點是操作快速、疼痛感低、併發症少。缺點是效果可能不持久,需要重複治療。極少數情況下可能發生藥物過敏或注射部位潰瘍。香港外科醫學會資料顯示,此法對控制痔瘡出血的效果特別顯著,成功率可達85%以上。
紅外線凝固法
原理與適用對象
紅外線凝固法利用紅外線產生的熱能,使痔瘡組織蛋白質凝固,進而萎縮纖維化。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第一、二級內痔,對痔瘡出血有良好效果。因其安全性高,也適合年長或有其他疾病不適合手術的患者。
手術過程
醫師透過肛門鏡將紅外線凝固器的探頭接觸痔瘡基部,每次照射1-1.5秒,通常在每個痔瘡進行3-5次照射。整個治療過程無痛,僅有輕微溫熱感,10分鐘內即可完成。
優缺點
優點包括無創傷、幾乎無痛、安全性高。缺點是對大型痔瘡效果有限,可能需要多次治療。根據香港醫療機構的臨床統計,紅外線凝固法的患者滿意度達80%,是門診治療的優選方案之一。
雷射手術
原理與適用對象
痔瘡雷射手術利用特定波長的激光能量,精準汽化或凝固痔瘡組織。這種方法適合各級痔瘡,特別是希望減少術後疼痛和恢復時間的患者。雷射的熱效應能同時止血,減少術中出血。
手術過程
在局部麻醉下,醫師透過雷射光纖直接作用於痔瘡組織。手術時間依痔瘡大小和數量而定,通常30-60分鐘。雷射能量可精確控制,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組織,促進傷口癒合。
優缺點
優點是出血少、疼痛輕、恢復快。缺點是費用較高,且需要特殊設備和訓練。香港私人醫院的統計顯示,雷射手術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傳統手術低約40%,但長期復發率與其他方法相當。
傳統手術(痔瘡切除術)
適用對象
傳統痔瘡切除術主要適用於嚴重的第三、四級混合痔,特別是血栓性痔瘡或合併其他肛門病變的患者。當其他微創方法無效時,傳統手術能提供徹底的解決方案。
手術過程
在麻醉下,醫師切除整個痔瘡組織並縫合傷口。手術時間約1-2小時,通常需要住院1-3天。術中會仔細止血,並盡量保留肛門正常解剖結構,避免功能受損。
優缺點
優點是根治性強、復發率低。缺點是術後疼痛較明顯、恢復期長、可能影響肛門功能。香港衛生署資料顯示,傳統手術的長期成功率超過95%,但需要仔細權衡利弊後選擇。
痔瘡環切術(PPH)
原理與適用對象
痔瘡環切術又稱吻合器痔瘡切除術,適用於脫垂性內痔。其原理使用特殊吻合器切除直腸下端黏膜並同時吻合,將脫垂的痔瘡組織拉回正常位置,同時阻斷部分血液供應。
手術過程
醫師先將脫垂組織復位,然後置入環形吻合器,切除一段直腸黏膜並完成吻合。手術時間約30-45分鐘,傷口在齒狀線上方,避開敏感神經區域,因此術後疼痛較輕。
優缺點
優點是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缺點是費用高,可能發生吻合處出血或狹窄。根據香港外科醫學會統計,PPH手術的患者滿意度達90%,但需要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以確保安全。
疼痛管理
術後疼痛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醫師會根據手術方式和個人耐受度制定止痛方案。通常包括口服止痛藥、局部藥膏和必要時的注射止痛。冰敷能有效減輕腫脹和疼痛,特別是手術後24-48小時內。
有效的疼痛管理策略:
- 定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止痛藥物
- 使用軟墊減輕坐姿時的壓力
-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著
- 學習放鬆技巧轉移注意力
香港疼痛學會建議,多模式止痛效果最佳,結合不同作用機轉的藥物能達到更好效果。若疼痛持續加劇,應及時就醫排除併發症。
飲食調整
術後飲食對恢復至關重要。初期以流質和軟質食物為主,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重點是保持排便順暢,避免便秘或腹瀉對傷口的刺激。高纖食物應循序漸進增加,突然大量攝取可能導致腹脹。
建議的飲食進程:
- 術後1-2天:清流質飲食(湯汁、果汁)
- 術後3-5天:軟質食物(粥、蒸蛋、果泥)
- 術後一週:正常飲食但避免刺激性食物
- 持續保持高纖飲食和充足水分
香港營養師協會特別提醒,術後應避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碳酸飲料,這些可能增加腹部不適。適量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有助傷口癒合。
排便管理
術後第一次排便是重要里程碑。多數患者因害怕疼痛而抗拒排便,但延遲排便會使糞便變硬,反而加重不適。醫師通常會開立軟便劑或輕瀉劑,幫助順利完成首次排便。
排便技巧與注意事項:
- 有便意時立即如廁,不要忍耐
- 使用腳凳讓膝蓋高於臀部,改善排便角度
- 避免過度用力,自然排出即可
- 便後用溫水輕洗,避免用力擦拭
若超過三天未排便,應聯繫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記錄排便情況有助於醫師了解恢復進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傷口護理
正確的傷口護理能預防感染、促進癒合。不同手術方式的傷口護理要求各異,應嚴格遵循醫囑。基本原則包括保持清潔乾燥、定期換藥、觀察傷口變化。
傷口護理要點:
- 每次便後用溫水清洗,輕輕拍乾
- 使用醫師處方的藥膏或栓劑
- 更換透氣敷料,觀察分泌物性狀
- 穿著寬鬆棉質內褲,保持通風
香港傷口造口護理學會建議,若發現傷口紅腫加劇、分泌物增多或有異味,應立即就醫。正常情況下,傷口在2-4週會逐漸癒合。
溫水坐浴
溫水坐浴是痔瘡術後重要的輔助治療,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保持傷口清潔。建議每天2-4次,特別是在排便後進行。水溫應保持在40-45°C,時間10-15分鐘為宜。
坐浴注意事項:
- 使用乾淨的專用盆具
- 水位沒過肛門區域即可
- 坐浴後輕輕拍乾,不要用力擦拭
- 可依醫囑加入適量殺菌鹽或藥液
根據香港物理治療師學會研究,規律坐浴的患者疼痛評分較未坐浴者低30%,傷口癒合時間也明顯縮短。但水溫過高可能加重腫脹,需特別注意。
活動與休息
適當的活動與休息平衡對恢復很重要。術後初期應多休息,避免久站久坐,但也要適度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隨著恢復進展,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活動建議時程:
- 術後一週:以臥床休息為主,短時間慢走
- 術後2-4週:可進行日常活動,避免提重物
- 術後1-2個月:逐漸恢復運動,從散步開始
- 術後3個月:多數可完全恢復正常活動
香港康復醫學會提醒,劇烈運動如重量訓練、騎單車等應在醫師評估後再恢復。工作性質也會影響恢復時間,久坐的上班族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調整。
出血
術後輕微出血是正常現象,特別是排便時可能見到血絲。但若出現大量出血、血塊或持續滲血,應立即就醫。出血可能發生在術後數小時至數週,需持續觀察。
出血處理原則:
- 輕微出血:加強壓迫,休息觀察
- 中度出血:就醫檢查,可能需要局部止血
- 大量出血:急診處理,可能需手術止血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統計顯示,約3-5%的痔瘡手術患者會發生需要處理的出血併發症。按時複診、避免過早劇烈活動能降低風險。
感染
肛門區域手術的感染風險相對較高,因糞便中含有大量細菌。感染徵兆包括發燒、傷口紅腫熱痛、分泌物惡臭等。及時發現和處理能避免感染擴散。
感染預防與處理:
- 嚴格執行傷口護理指導
- 按時服用預防性抗生素
- 保持局部清潔乾燥
- 出現感染徵兆立即就醫
根據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資料,規範的無菌操作和術後護理能將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者需特別注意預防感染。
肛門狹窄
肛門狹窄是較少見但嚴重的併發症,通常發生在廣泛組織切除後。患者會感到排便困難、糞便變細、需要用力排便。早期發現可透過擴張術治療,嚴重者可能需要再次手術。
狹窄的預防與處理:
- 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避免過度切除
- 術後規律追蹤,早期發現問題
- 輕度狹窄可透過手指或擴張器改善
- 嚴重狹窄需要手術重建
香港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建議,術後定期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肛門狹窄,及時介入可避免嚴重後果。
排尿困難
術後暫時性排尿困難較常見,特別是脊髓麻醉後。疼痛、腫脹和心理因素都可能影響排尿。通常24小時內會改善,但持續排尿困難需要處理。
改善排尿的方法:
- 聽流水聲刺激排尿反射
- 溫水沖洗會陰部放鬆肌肉
- 適當止痛減輕不適
- 必要時導尿緩解膀胱脹痛
香港泌尿科協會資料顯示,約10-15%患者會經歷暫時性排尿困難,多數在適當處理後能順利解決。老年人和有前列腺問題的男性風險較高。
追蹤與復診
規律追蹤是確保手術效果的重要環節。通常術後1-2週進行第一次複診,評估傷口癒合情況。之後根據恢復進度安排後續追蹤,一般持續3-6個月。
復診重點項目:
- 傷口檢查與護理指導
- 肛門功能評估
- 排便狀況調整
- 長期預防建議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建議,即使恢復良好也應完成所有預定追蹤。醫師會根據個人情況提供生活習慣建議,預防痔瘡復發。建立良好的醫病溝通,有助於及時解決恢復過程中的問題。
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積極配合術後護理,告別痔瘡煩惱
痔瘡手術的成功不僅取決於醫師技術,更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從術前準備到術後護理,每個環節都影響最終效果。選擇手術方式時應考慮痔瘡嚴重程度、個人健康狀況和生活需求,與醫師充分討論後決定。
術後護理同樣重要,正確的疼痛管理、飲食調整和傷口照護能顯著改善恢復體驗。多數患者在手術後生活品質明顯提升,不再受痔瘡症狀困擾。香港患者支持團體的調查顯示,超過90%接受手術的患者對結果表示滿意。
預防復發是長期目標,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保持適當運動、注意飲食均衡都能降低復發風險。透過現代醫療技術和完善照護,痔瘡手術已成為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重拾舒適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