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電腦掃描輻射:了解劑量、風險與安全措施
電腦掃描的輻射劑量 血管造影電腦掃描(CTA)是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技術,用於評估血管狀況,但其使用的輻射劑量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CTA的輻射劑量因檢查部位和掃描參數而異,通常一次檢查的有效劑量約為5至15毫西弗(mSv)。相較於其他影像檢查,CTA的輻射劑量較高,例如胸部X光僅為0.1mSv,而乳房造影(如醫管局轉介...
電腦掃描的輻射劑量
血管造影電腦掃描(CTA)是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技術,用於評估血管狀況,但其使用的輻射劑量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CTA的輻射劑量因檢查部位和掃描參數而異,通常一次檢查的有效劑量約為5至15毫西弗(mSv)。相較於其他影像檢查,CTA的輻射劑量較高,例如胸部X光僅為0.1mSv,而乳房造影(如醫管局轉介的乳房造影)則約為0.4mSv。
有效劑量是衡量輻射對人體影響的重要指標,它考慮了不同組織對輻射的敏感度。以下表格比較了常見影像檢查的輻射劑量:
檢查類型 | 有效劑量(mSv) |
---|---|
胸部X光 | 0.1 |
乳房造影 | 0.4 |
CTA(頭部) | 5-10 |
CTA(胸部) | 10-15 |
香港醫管局轉介的造影檢查中,CTA的輻射劑量雖高,但其診斷價值往往超過潛在風險。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謹慎評估檢查必要性,並選擇最低劑量的掃描方案。
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短期和長期效應。短期效應通常發生在高劑量暴露下,可能導致皮膚紅腫、噁心等症狀,但CTA的輻射劑量遠低於此閾值,因此短期效應極少見。
長期風險主要是理論上的癌症風險。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數據,每接受10mSv的輻射劑量,終生癌症風險約增加0.05%。香港的數據顯示,CTA檢查的癌症風險極低,但對於頻繁接受檢查的患者(如醫管局轉介的多次造影檢查),風險仍需納入考量。
- 短期效應:皮膚紅腫、噁心(極罕見)
- 長期風險:理論癌症風險(每10mSv增加0.05%)
值得注意的是,CTA的輻射風險應與其診斷價值權衡。例如,對於疑似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CTA的早期診斷可能挽救生命,其益處遠大於潛在風險。
如何降低 CTA 的輻射風險?
降低CTA輻射風險的措施包括謹慎評估檢查必要性、使用低劑量技術、調整掃描參數及屏蔽敏感器官。香港的醫療機構(如醫管局轉介的造影中心)已廣泛採用以下策略:
- 謹慎評估檢查必要性:醫師會根據臨床指南判斷是否需進行CTA,或選擇替代檢查(如超音波或MRI)。
- 低劑量掃描技術:現代CTA設備可通過迭代重建技術降低劑量30-50%。
- 調整掃描參數:根據患者體型優化管電流和電壓,減少不必要的輻射。
- 屏蔽敏感器官:對甲状腺、乳腺等敏感部位使用鉛屏蔽。
香港醫管局的數據顯示,通過這些措施,CTA的輻射劑量已顯著降低,部分檢查的劑量甚至低於傳統CT掃描。
兒童 CTA 的輻射風險
兒童對輻射更敏感,其細胞分裂速度快,且預期壽命長,因此CTA的潛在風險更高。香港的兒科造影指南建議,除非絕對必要,否則應避免對兒童進行CTA檢查。 醫管局轉介 造影
若必須進行CTA,則需採取特殊防護措施:
- 使用兒童專屬掃描協議,大幅降低劑量。
- 僅掃描必要區域,避免全身曝光。
- 家長可陪同並穿戴防護裝備。
香港醫管局轉介的兒童造影檢查中,超音波和MRI是首選替代方案,僅在無法替代時才考慮CTA。 醫管局轉介 乳房造影
孕婦 CTA 的注意事項
孕婦接受CTA檢查需特別謹慎,因為輻射可能影響胎兒發育。香港的臨床指引強調,孕婦應優先選擇無輻射的替代檢查(如超音波或MRI)。
若CTA無可避免,則需:
- 嚴格評估利弊,確保檢查益處大於風險。
- 調整掃描參數,將劑量降至最低。
- 屏蔽腹部和骨盆區域。
香港醫管局的數據顯示,孕婦CTA的使用率極低,多數情況下可通過其他檢查(如醫管局轉介的乳房造影或超音波)獲得所需診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