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Terms

照腸鏡

什麼是腸息肉?

腸息肉是指從腸道黏膜表面突起的異常組織增生,通常發生在結腸或直腸內壁。這些組織增生可能呈現單一或多發性分布,大小從幾毫米到數公分不等。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40歲以上香港民眾在接受照腸鏡檢查時,約有25-30%會發現腸息肉,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腸息肉的形成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其中最常見的包括長期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習慣、吸菸、飲酒過量、肥胖以及遺傳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定遺傳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會導致數百甚至數千個息肉在年輕時期就開始形成。

腸息肉的種類主要可分為三大型態: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發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佔所有息肉的70%以上,被認為是最具癌變潛力的類型。這類息肉又可細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惡性轉化風險最高。增生性息肉通常體積較小且癌變機率低,常見於直腸和乙狀結腸。發炎性息肉則多與腸道慢性炎症疾病相關,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其本身癌變風險較低但需密切監測。

息肉與腸癌的關係已獲得大量醫學研究證實。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例。臨床研究顯示,約95%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經過5-15年的時間逐漸演變而成,這個過程被稱為「腺瘤-癌序列」。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息肉都會發展成癌症,但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時處理,其癌變風險隨時間推移而增加。特別是直徑超過1公分的息肉,癌變機率可達10-25%。因此,透過定期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並切除息肉,被認為是預防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照腸鏡發現息肉的處理方式

當患者接受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時,醫師會根據息肉的大小、數量、形態和病理特徵來決定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一般來說,小於5毫米的微小息肉若外觀呈現良性特徵,有時會選擇觀察而不立即切除,但多數情況下醫師仍建議進行切除以獲得組織進行病理分析。香港腸胃健康學會的臨床指引建議,所有直徑超過5毫米的息肉都應該考慮切除,特別是那些具有腺瘤性特徵的息肉。

息肉切除的必要性主要基於兩個重要原因:預防癌變和確診病理類型。首先,切除潛在的癌前病變能有效阻斷腸癌的發展鏈。研究顯示,切除腺瘤性息肉可降低76-90%的大腸癌發生風險。其次,只有通過病理檢查才能確定息肉的性質,區分良性與惡性病變。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外觀良性的息肉也可能含有早期癌細胞,因此組織學檢查至關重要。

切除的時機與方法取決於多種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息肉大小適中(通常小於2公分)且位置易於操作,醫師會在照腸鏡檢查過程中同步完成切除,這稱為「診斷與治療一站式完成」。對於較大、扁平或位置特殊的息肉,可能需要安排專門的治療性腸鏡手術。香港公立醫院通常會根據息肉風險分級安排切除時間,高風險病例可在2-4週內安排,低風險病例可能等待8-12週。特殊情況下,如息肉太大或疑似已癌變,可能需要透過外科手術切除部分腸道。

息肉切除的流程

息肉切除的過程通常在照腸鏡檢查室進行,患者會接受鎮靜麻醉以確保舒適。醫師會使用各種專用工具透過腸鏡的工作通道進行操作,常見的工具包括:

  • 圈套器:用於切除有蒂息肉,透過電熱方式將息肉從基部切除
  • 熱活檢鉗:適用於小於5毫米的息肉,同時進行取樣和切除
  • 冷圈套器:不用電熱,直接機械切除,減少組織損傷
  •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用於較大或扁平息肉,先注射溶液抬升息肉再切除
  •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針對早期癌變或大型扁平病變的進階技術

切除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包括精確定位、充分暴露和完整切除。醫師會仔細評估息肉的血管分布,必要時會使用腎上腺素溶液注射預防出血。對於較大的息肉,有時會採用分片切除技術,將息肉分成多個小部分逐一切除。整個過程中,醫療團隊會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確保安全。香港腸胃科專科學院建議,所有息肉切除手術都應由受過專門訓練的醫師執行,並配備完整的急救設備以防併發症發生。

切除後的標本處理同樣重要。醫師會仔細收集所有切除的組織,標記其來源位置,送交病理科進行詳細檢查。病理報告將確認息肉類型、是否有癌變、切除邊緣是否乾淨等關鍵信息,這些結果將決定後續的追蹤計劃和治療方案。根據香港病理學院的標準,息肉切除的完整性評估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確保病變組織被完全移除。

息肉切除後的護理

息肉切除後的護理對康復和預防併發症至關重要。飲食方面,患者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 術後24小時:以清流質為主,如水、清湯、稀釋果汁,避免刺激性飲料
  • 第2-3天:轉為低渣飲食,如白粥、蒸蛋、白吐司,減少纖維攝取
  • 第4-7天:逐漸加入軟質食物,如煮熟的蔬菜、魚肉、豆腐
  • 一週後:根據耐受度慢慢恢復正常飲食,但仍需避免過於粗糙的食物

香港衛生署建議息肉切除後應特別注意觀察以下症狀:出血(表現為黑便或鮮血)、持續性腹痛、發燒、噁心嘔吐或腹脹加劇。輕微的腹部不適和少量氣體是正常現象,但若出現劇烈疼痛或大量出血應立即就醫。臨床數據顯示,大多數出血併發症發生在切除後72小時內,但遲發性出血也可能在一週後出現。

定期追蹤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根據息肉的性质和数量,醫師會制定個性化的追蹤計劃:

息肉類型 建議追蹤間隔 備註
小型增生性息肉(<1cm) 5-10年 低風險群組
1-2個小型腺瘤(<1cm) 5年 中等風險群組
3-10個腺瘤或1個≥1cm 3年 高風險群組
超過10個腺瘤 1年 極高風險,考慮遺傳諮詢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長期研究顯示,定期照腸鏡追蹤可降低56%的大腸癌死亡率,凸顯了持續監測的重要性。

息肉切除的風險與副作用

雖然息肉切除術整體安全性高,但仍存在一定風險,最常見的併發症包括:

  • 出血:發生率約1-2%,可能為立即性或遲發性出血。輕微出血通常可自行停止,嚴重出血可能需要輸血或再次進行照腸鏡止血
  • 穿孔:腸壁穿破的發生率約0.1-0.3%,大型息肉或扁平息肉切除風險較高。小穿孔有時可透過內視鏡夾閉處理,大穿孔則需外科手術修補
  • 感染:極為罕見,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風險較高
  • 息肉切除後綜合症:發生率約0.5-1%,表現為發燒、腹痛和炎症指標升高,但無明顯穿孔證據

如何降低風險?患者可採取以下措施:

  • 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和設備完善的醫療機構
  • 術前完整告知醫師用藥史,特別是抗凝血劑和抗血小板藥物
  • 嚴格遵守術前飲食和清腸指示,確保腸道清潔度
  • 術後遵循醫囑,適當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提重物
  • 按時服用的預防性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可減少潰瘍風險

香港醫療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在有經驗的醫療中心進行息肉切除,嚴重併發症發生率低於0.5%。選擇配備先進設備如水下電切技術、二氧化碳注氣系統的醫療機構,可進一步降低穿孔和術後不適的風險。

息肉切除後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預防息肉復發需要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全面著手。飲食方面,應遵循以下原則:

  •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日至少25-30克,來自全穀類、蔬菜和水果
  • 選擇優質蛋白質:優先考慮魚類、禽肉、豆製品,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
  • 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研究顯示每日攝取1200mg鈣質可降低息肉復發風險15-20%
  • 多攝取抗氧化物: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E的食物有保護作用
  • 避免高溫烹調產生的致癌物:減少燒烤、油炸食品攝取

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針對本地居民的研究發現,遵循「地中海飲食模式」的族群,其息肉復發率比一般飲食族群低35%。這種飲食模式強調水果、蔬菜、全穀類、橄欖油和適量魚類,與腸道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息肉復發同樣重要:

  • 維持健康體重:BMI保持在18.5-23之間,避免腹部肥胖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 戒菸限酒:吸菸者息肉復發風險增加42%,過量飲酒也會提升風險
  • 充足睡眠:每晚7-8小時優質睡眠,有助免疫系統調節
  • 壓力管理:長期壓力會影響腸道菌群平衡,增加炎症反應

定期接受照腸鏡檢查是監控息肉復發的最有效方法。香港腸胃健康學會建議,即使沒有任何症狀,50歲以上民眾也應考慮接受基礎大腸鏡篩查。有家族史或其他風險因素者,更應提前至40歲開始定期檢查。結合健康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能最大程度降低息肉復發和腸癌發生風險,維護長期腸道健康。